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安全追溯  正文

企业如何打造高质量的追溯体系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26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吕韬

商品可有效追溯,是企业拉近与消费者距离、提高商品可信度、创品牌、增效益实现弯道超车的有效手段。
 
商品追溯的起源
疯牛病,简称BSE。1986年11月将该病定名为BSE,首次在英国报刊上报道。这种病波及世界很多国家,如法国、爱尔兰、加拿大、丹麦、葡萄牙、瑞士、阿曼和德国。据考察发现,这些国家有的是因为进口英国牛肉引起的疯牛病。疯牛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感染者的大脑会产生空泡并最终变成海绵状。如果人类食用被疯牛病污染了的牛肉、牛脊髓,就有被感染的风险。
1996年3月6日,英国政府承认疯牛病对人类有致命危害,导致欧盟多国牛肉销量下降70%,给农业尤其是畜牧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舆论也对食品监管部门造成巨大压力。在此情况下,欧盟从1997年开始逐步建立起了食品追溯制度。
 
商品追溯有用吗
1997年欧盟逐步建立起来的食品追溯制度后,在2004年8月大显身手。2004年8月荷兰查出一家农场的牛奶二恶英超标,通过追溯系统很快查明是奶牛吃的土豆皮饲料被二恶英泥土感染了;随后确定欧盟有200多家农场使用了被感染了的土豆皮,主管部门迅速查封有问题农场的牛奶,受污染乳制品未流入到消费者手中,而合格的乳制品继续在市场正常销售。 
这一成功案例证明商品追溯一能快速锁定问题范围、明确责任,快速召回问题商品;二是商品追溯能保护无问题的同类商品不被误伤,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三是商品追溯保护无问题商品的同时也避免了市场恐慌,可以保障供给。
 
国家《食品安全法》要求食品可追溯
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陆续出现,特别是三聚氰胺婴儿奶粉事件波及面大影响深远。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新修订了《食品安全法》,在第42条要求,国家建立食品全程追溯制度,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食品追溯体系。 
 
商品追溯对追溯体系的要求
好的追溯体系能实现对商品实时有效追溯
商品能实时有效追溯是对追溯体系的基本要求,《食品安全法》实施后,许多食品企业建立了纸质原料及生产台账。这种台账式的追溯系统只能到企业查找,满足不了消费者实时追溯的要求,消费者无法在购买前了解商品的各方面信息,当然也就无助于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建立这样的追溯体系的企业实际上是在《食品安全法》要求下被动追溯。
建立一个好的追溯系统的企业,一定是积极主动建立追溯体系。其追溯体系不仅能满足事后追溯的要求,而且能通过追溯体系向消费者展示自己的商品,让消费者购买前就能了解该商品的优秀品质、提高购买信心,从而引导消费。
好的追溯体系是开放的
市场是开放的所以要求追溯体系是开放的,能满足任何地方的消费者的追溯要求,或满足对域内、域外不同产地商品的追溯是一个追溯体系要考虑的基本要求。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各行政管理部门、地方政府部门纷纷提出要求,或建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追溯体系。各管理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建立追溯体系,选择供追溯使用的识别符时一定要考虑识别符的开放性,最好不要自己建立一套专用的识别符。如果各地追溯体系自己建立一套专用的识别符,一方面本地的商品可以在该追溯体系中被追溯,但在流通领域不可避免地存在外阜商品,甚至本地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中外阜产的比例远远大于本地产品,那么该追溯体系建立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本地产品上标识的追溯识别符无法在外地的追溯体系中使用,无法进入外地市场。
开放的追溯体系选择的追溯标识符一定是通用的,其通用范围越广,该追溯体系也就越开放。
好的追溯体系要考虑经济性
相同追溯能力的不同追溯体系,性价比的高低决定其生命力。
相同规模、相同性能的追溯体系选用不同的追溯识别符决定其性价比,如选用商品包装上已经具备的标识符作为追溯标识符,企业无需改动商品现有包装就可以直接加入追溯体系,投入费用最低。反之如果使用的追溯标识符不是商品包装上原有的标识,那么企业就需要改变商品包装会造成巨大浪费。
目前我国有30余万家企业使用商品条码,7280余万种商品上具有商品条码标识。采用商品条码加生产批号作为追溯体系的追溯识别符,建立信息化的追溯体系。一能满足对追溯体系的实时可追溯要求,二因商品条码的全球通用性可满足追溯体系的开放性要求,三不用改变商品原有包装成本最低、性价比最高。以商品条码为追溯手段是商品追溯体系在当前条件下最佳选择。
吕韬
《条码与信息系统》2017年第5期总第141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