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安全追溯  正文

用区块链技术 解决食品追溯信任危机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15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唐顺利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安全,更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我国的食品可追溯系统研究和建设起步较晚,但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国务院、商务部、农业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先后颁布了建立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产品可追溯系统的相关文件。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山东建立了涵盖整个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省级可追溯标准;厦门为保证农产品可追溯性,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宁夏围绕重要产品建立了区、市、县三级五个追溯平台。除政府主导的肉类和蔬菜可追溯系统外,京东、阿里等大型电商企业和一些食品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追溯系统。时至今日,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所需的基础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数据的采集、管理和组织利用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基础技术在支撑,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追溯体系相互独立,标准不统一
当前市场上追溯体系五花八门,追溯系统平台不互通,同一种产品,不同平台的追溯信息不一样,没有采用统一的标准。追溯系统各自为政不能数据共享,难以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追溯数据安全性令人担忧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可追溯系统一般由政府或行业领先的领导者主导,特别是企业可追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是企业自建的追溯系统从原材料购买、产品加工到运输、销售,整个供应链条中涉及信息采集,为提高产品销量,篡改追溯数据是有可能出现的,这样的行为使得追溯系统成为摆设,背离建立追溯系统的初衷。
追溯码混乱,追溯系统互不兼容
目前市场上已有的追溯系统编码不统一,有商品条码、企业内部码、二维码等。这导致追溯系统无法做到相互兼容,信息不能相互连通,因此无法形成全链条的追溯。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是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优势是去中心化,在节点无需互相信任的分布式系统中实现基于去中心化信用的点对点交易、协调与协作,从而达到解决中心化机构普遍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数据存储不安全等问题。
区块链技术可以创造性地解决当前追溯系统数据被篡改以及无法验证数据完整性的问题。区块链技术平台可以跨操作系统平台使用以太坊、超级账本等,而且这些操作系统通信协议与现有的成熟协议相通。这就意味着完全可以通过GRPC服务将外部数据传入到区块链中。追溯系统的数据根据确定的通信协议通过网络传输到追溯数据库,并且数据也同步更新到区块链中。区块链中的数据由相关各方和监管机构维护,即使数据库中的数据被一方修改,数据库中的数据受算法约束也没法修改,这就为区块链解决追溯的数据安全隐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区块链可用于解决现有追溯系统的中心化问题。目前从产品的生产加工到销售都是由单一核心企业采集、储存和管理,数据也是存储在核心企业的数据库中,而要削弱这种不平衡的关系就可以引入区块链技术,利用区块链技术将追溯系统的数据采集分配给每个单元的实际操作员,每个操作员对应区块链中的一个节点,参与区块链的维护工作,实现节点之间地位平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改变原本由核心企业控制、分配追溯数据的现状,从而削弱了中心化的程度。
沃尔玛公司早在2017年就对区块链技术领域作出了大量尝试。迫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对于新技术的尝试,沃尔玛与IBM就商品追溯达成合作。2019年6月25日,沃尔玛中国正式宣布推出沃尔玛中国区块链可追溯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特征,增强商品信息的透明度,打造专属的食品安全追溯平台从而获得消费者信任。沃尔玛配送中心拥有世界领先的物流系统,在冷链运输中,所有运输车辆都配备了实时温度监测系统,实现了视觉冷链分布的全温监测。通过专业和高效的新鲜食品供应网络,沃尔玛为全国各地的商店提供新鲜食品的有效保障。
计划到2020年底,沃尔玛的整体可追溯鲜肉将占包装鲜肉销售总量的50%,可追溯蔬菜将占包装蔬菜总销售额的40%,可追溯海鲜将占整体海鲜销售额的12.5%。沃尔玛中国表示希望建立一个共享平台,吸引更多供应商参与并提升整个平台的效率,凸显平台的效益。
与传统技术相比,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中的应用,改善了系统漏洞,加强了对数据的及时掌握,真正实现了查找食品的生产源头。基于区块链的食品溯源系统的研究不会停止,在不断的磨合中找到最佳的状态,以期能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作者单位:甘肃省标准化研究院)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20年第1期总第82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