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高端访谈  正文

优傲机器人:拓宽自动化应用之路

优傲机器人中国技术总监孙政华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1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郑昱

导语: 孙政华,专注自动化及运动控制15年,曾就任于伦茨传动系统有限公司,担任东亚区域技术总监。在售前支持、售后服务、应用工程、业务拓展、项目管理等方面拥有丰富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孙政华,专注自动化及运动控制15年,曾就任于伦茨传动系统有限公司,担任东亚区域技术总监。在售前支持、售后服务、应用工程、业务拓展、项目管理等方面拥有丰富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截止至2020年5月,优傲机器人已经累计销售超过44,000台,每天优傲机器人忙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种各样的生产环境中……”优傲机器人(UR)中国技术总监孙政华用数据拉开UR这些年业务拓展的帷幕。
“全球科技市场咨询公司ABI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到2030年,协作机器人市场的总价值预计将增长至近120亿美元。”孙政华继续用数据描绘着协作机器人广阔的市场。他介绍道,UR会持续投入研发,用于技术创新及打造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在他看来,深化培育市场与加强定制方案两手都要抓。为此,2020年初,UR和名傲移动机器人(Mobile Industrial Robots)宣布在丹麦机器人之都——欧登塞新建一座协作机器人中心(Cobot Hub),这将是全球最大的协作机器人中心,期望通过这座协作机器人中心在产量、创新等方面进行提升,帮助用户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市场挑战。
 
记者:UR如何定义“打造不同凡响的生活方式”?怎样实现? 
孙政华:2005年,三个丹麦大学生创立了第一家提供商业协作机器人的公司——UR,改变和颠覆整个行业与市场是UR成长壮大的源泉,即使是中小企业也能受惠于机器人技术是UR为客户“打造不同凡响的生活方式”的初心。
“打造不同凡响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实际是指让自动化变得无与伦比的简单,中小型企业都能轻松使用机器人。它带来很多方面上的不同:
用户群不同。之前,支付得起机器人技术的企业往往都是大型企业。随着协作机器人面世,机器人技术便成为普惠大众的便利工具,无论哪种规模的企业都能承担得起。
操作人员不同。机器人编程和操作被理解为只有专业编程人员才能驾驭的事情。协作机器人的出现,通过直观的用户界面开创了人性化的3D编程设计,让新手也可以快速设置和操作机器人手臂。
人机工作模式不同。传统意义上说,人们对工厂里面的机器人印象是“在防护栏里面运作的庞然大物”。为了安全,工作人员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协作机器人的安全性比传统工业机器人要高很多,且占地面积小,能和工作人员近距离协作。
UR协作机器人的灵活性、投资回报率高都是UR不惧市场变化的优势,更能为制造商提供竞争制胜所需的技术保证。
 
记者:介绍一下UR+解决方案?UR如何定义创新?
孙政华:UR+解决方案集成业内大型生态系统和先进协作机器人“专业技术”,为用户提供强大的外围设备和应用套件。用户可以利用经UR认证的UR+应用套件和组件,实现更快的自动化流程。
合格的UR+产品符合的准则有:是一种配件,而非包含机器人的OEM解决方案;可扩展机器人的功能,例如使用EOAT(机械手臂末端工具)或软件;可增强应用能力,例如更简易的机床上下料或高级码垛功能;面向UR机器人为实现即插即用而进行定制。
UR+组件包括视觉工具、配件、离线/模拟软件、夹具、工艺末端执行器以及插件和接口等;UR+应用套件将多个组件与基于UR+平台设计的软件相结合,从而简化协作机器人应用部署。
UR的DNA就是创新,技术创新已不是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技术和经济结合的经济学范畴的概念,从UR的产品到UR+的生态系统,各种技术创新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
 
记者:UR推出的UR+应用套件可应用在哪些工业任务上?
孙政华:UR+平台是全球首个面向UR协作机械臂,提供第三方末端执行器解决方案和其它附加组件的生态系统。UR+平台产品都经UR认证,可与UR协作机械臂无缝集成。目前,UR+平台已拥有200多个认证产品和400多个开发人员,是业内面向协作机器人设计的综合型组件平台。每家客户的生产线不同,工作环境不同,要求也不同。因此,UR与分销商、系统集成商伙伴紧密合作,为客户定制适合他们的解决方案。
UR+平台新推出的“即插即用”应用套件,可减少常见应用的重复性技术评估,不仅降低了项目风险和复杂性,还可以实现快速部署,完成精加工、检查、装配、机床管理、材料去除、点胶、质检和材料处理等任务。其中,精加工、焊接、质检应用套件已在中国市场投放销售。SPATZ-STÖGER套件集成了七个UR+组件,通过Pick&Place系统自动进行工具更换和紧固件送料。又如,Robotiq打磨套件,可与全球20多种气动或电动轨道工具相兼容。针对抛光或打磨应用,这一套件内置轨迹发生器,能够确保各个循环施加一致的力,从而提高质量和生产率,同时将编程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几分钟。
近年来,协作机器人用于焊接的应用激增,故UR+应用套件中新增了许多焊接套件。新的Vectis Cobot Welder应用套件已在北美上市,包含各类硬件可完全集成到移动式模块化定位装置上,与传统的小型机器人焊工相比,总成本降低25-40%。协作机器人焊工具有“焊接模板库”,制造商可以设置焊接参数,该模板库能提供常见焊接尺寸的参数起点。欧洲推出的ROBiPAK套件,与ABICOR BINZEL焊接设备和UR协作机器人合作使用,从而实现MIG/MAG焊接。“Ready-To-Weld”URCap能够快速安装到UR协作机器人上,控制包括风冷或液冷焊枪系统在内的所有硬件。
我们先在UR+全球平台上推出20款新应用套件,未来还将有更多套件上市。一些套件可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而某些套件则面向特定地区或国家设计。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有6种全球套件,不久将会有更多针对亚洲地区的套件会陆续投放到UR+平台上。
 
 
记者:软件在智能制造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UR在该领域会有哪些投入?
孙政华:大众集团CEO赫伯特·迪斯说过一句,“大众将成为一家软件驱动的公司”。 这充分说明软件在智能制造领域日趋重要。更有软件定义一切的趋势。
尽管多数机器人有固定的程序,但机器人还具有学习能力。随着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技术不断的深入,机器人会向更智能、更加有自我感知和对环境感知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软件的驱动。
UR机器人注重软件开发,协作机器人之所以编程如此便捷,也是得益于先进的软件。最近UR升级了软件版本,推出Polyscope 5.6,新增了支持G代码工具路径功能,解析G代码相应生成协作机器人命令,进而大幅缩短协作机器人编程时间。G代码(CAD/CAM软件广泛支持G代码)是CNC数控机床加工的行业标准语言,它会定义CNC机床中的电机如何移动、移动的速度和遵循的路径。协作机器人在根本上类似于CNC机器,因为它的每个关节也由电机驱动。如果用户已经在使用CAD/CAM软件包,则无需购买或学习其它软件。其它格式(如DXF)能够定义路径的几何形状,但不能包含用于协作机器人编程的所有必需信息,例如工具方向、速度和加速度。通过UR+平台,用户还可以配置自己需要的软件,包括仿真软件、监控系统、3D扫描与检测等。
 
记者:除了3C、汽车这些高度自动化的行业,您觉得协作机器人在哪些行业的应用具有更大潜力?
孙政华:自动化是生产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尽管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挑战,但自动化可以缓解劳动力短缺压力;将员工从重复、危险、脏污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不间断生产,提升效益等也是不争的事实。
过去传统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的应用,大多用于如钣金等大型材料的搬运或焊接喷涂作业等。汽车市场虽看似逐渐饱和,达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但是汽车外围组装作业,如汽车座椅锁螺丝、车灯的组装等领域,目前仍存在大量人力作业,对协作机器人的需求还是未来可期的。UR协作机器人结构轻巧紧凑、易于部署在汽车生产线的多个应用程序中:包括发动机拧紧、车灯焊接、车窗涂胶、座椅拧紧、电检等。此外,UR机械手臂还可用于螺钉固定、组装、贴标签和质量控制等应用中。北汽李尔、福特汽车、宝马汽车、日产汽车和西班牙大陆集团等都是UR的用户。
协作机器人在医药行业的应用日渐升温。从医疗器械和植入物包装,到协助手术的进行,协作机器人可以参与的应用很多。例如,协作机器人用于无菌处理,以及假肢、植入物和医疗设备的小型易碎部件的组装。相信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协作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将愈加广泛。
化学制品和制药是一个复杂的行业,对质量、精度和准确度都有苛刻的要求。高度的重复性任务让员工的日常工作变得十分枯燥乏味,自动化生产对于制造商减轻员工负担并保持竞争力至关重要。UR机器人能够有效帮助化学制品和制药厂商应对日益增长的严峻挑战,例如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意大利化学制品MARKA以及西班牙化妆品实验室和中间供应商RNB Cosméticos等都是UR协作机器人应用的受益者。
UR始终与合作伙伴紧密相连,挖掘更多的行业应用,坚信协作机器人无限的可能。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20年第3期总第84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