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行业应用  正文

农资物流未来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06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董鹏

目前,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以生态化、社会化、互联网为关键词的农业4.0时代,站在“互联网+”的风口,农资行业迎来了可转型发展的大好机遇,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实行融合发展,率先布局的企业,有望在变局中引领行业的发展。

随着农资行业的产能增加,产品同质化严重,销售技巧和营销理念的逐步提升,竞争就成了行业生存的大难题,随之而来的就是广告的投入加大,生产成本的继续升高,营销费用的加大,恶性竞争的泛滥,行业便将物流视为保住企业成长的一根救命稻草之一了。不可否认,物流业已初步兴盛,但针对农资行业的物流仅仅存在于广义的本地化配送中心,区域化配送中心,而且仅仅是各企业自行的物流配送,并没形成行业抱团形式的物流,所以尽管各地农资物流园区兴盛发展,仍旧局限在行业竞争的大框架之内。

 

农资的物流困境

物流,与农资流通是一脉相承、紧密相连的。物流业的发展,不能离开或者放弃农资流通和农产品流通,促进农资物流和农产品物流,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所在;农资流通要发展,对新型的物流业态有必然的依存,也必然要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而发展,农资

通也将走向以电商物流等为农资流通新业态的发展方向。然而,站在物流的角度看农资流通,目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失:

第一,农资物流大众意识尚未形成。在农业生产和农资使用营销环节,人们依然习惯于传统的方法,对电子商务的农资流通方式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认识,对流通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难免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对通过新型流通方式而来的农资产品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甚至对这些农资产品的售后服务还存在着诸多怀疑。农资物流于农资流通的作用人们并不是太清楚,对农资物流发展的期待并不强烈;而在农资流通环节,以农资经销商为主体的流通领域,对物流的发展响应也不持观望的态度,农资物流的发展,势必挤压传统农资流通的渠道和空间,减少农资流通环节的既得领域。在农资流通环节所形成的区域市场和层级管理模式也必然会被打破,由农资流通环节所承担的技术传播、产品推介以及售后服务等功能要么功能前置,要么退出营销环节,使农资经销商在农资流通中的作用明显缩水,给农资经销商的经销利益大打折扣;在农资生产环节,传统的农资营销模式被物流新业态冲击后,营销思路必须改变,有的农资生产厂家为应对新的营销业态,还必须构建新的体制和模式,形成新的优势,也要打破传统的营销模式,重置新的生产和营销理念。

第二,农资物流资源规划并不完善。农资物流发展,必须要有丰富的农资物流资源和流通平台,离开了快捷方便的物流覆盖资源,农资物流是一句空话。在传统农资流通方式上发展农资物流,必须要让新的物流业态资源覆盖农资流通的各个环节。但是,现阶段农村的物流发展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很多必要的信息还不完备,适合物流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还相对落后,物流终端的一些资源还很缺失。作为农资,通过电商网购等物流形式来实现农资流通还缺乏合理的布局和规划;而在农资经销商环节,对下游的农资物流信息与对生产厂家的物流信息并不一定对称,在物流资源布局和信息共享上还存在一定的对抗性和保守性,也影响着农资物流资源的合理布局;农资生产厂家在农资物流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新流通业态的依存远不如传统的流通方式。加之某一具体独立的农资生产厂家受产品、市场、信息和成本等方面的制约,有时候也面临着鞭长莫及的无奈,只能依赖已有的流通模式,不可能独立地规划和布局自己的物流资源。在这些矛盾和瓶颈上,农资物流资源发展受到制约,规划并不完善。

第三,农资物流电商保障机制缺失。农资物流发展,除流通的方式发生变化,交通运输传播更加快捷方便之外,农资的交易方式也必然会发生改变,电商网购等商品交易方式也将会应用到农资市场来。但作为农资交易,交易双方特别是农资使用者对通过网络交易肯定存在一些不可预计的风险而产生信心动摇。

纵观农资产品,无论是农药、农肥,种子、机具还是其他农业投入品,要看到产品的效果、辨别产品的真伪、了解产品的适应性,还真不是一时半会一两句话讲得清楚的,必然要通过一定的时间,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体现和反映出来,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就可想而知了。但是,这些方面,虽有一些传统流通保障机制作为保障,而那是建立在眼见为实的基础上的,而农资的电商网购,除可以通过图片来展示之外,更无其他检验方式。而且,作为农资的“三包”服务是农资流通环节最重要的风险保障机制,但在电商网购中,如果发生“三包”争议,相关解决争议的依据和方式就使人没有安全感了。当然,作为农资生产厂家和农资物流平台,对农资使用过程中的风险保障,也只能依靠市场机制,依靠本身的信誉,但这些,对于农资使用者,却是明显增加了使用风险和解决风险的成本。

第四,农资物流产业对接较为零碎。发展农资物流,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降低农资产品使用成本,降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成本。着力于农资产品和农产品成本,农资物流发展,必须要实现物流与产业的对接,要让物流融入产业发展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物流的效益。而今,物流与农业产业的对接还相当零碎,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在这里,农村生产经营体制的变革,物流发展尚未完全跟进。以农民合作社、大户、专业户、农业生产基地等形式存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增多,农资和农产品物流服务市场广大,但物流对接却相对缺失,产销脱节现象严重,很多新兴农业生产主体难以得到优质方便的农资物流服务;在农产品外销外运上,由于产业规划调整,产品市场变化,生产与销售周期性较长,物流价值难以体现,间接浪费物流资源,增加物流成本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物流毕竟是一种流通业态,在产业规划、产品生产、技术传播、市场作用等方面受到很多局限,所以,物流与产业实现融合依然存在一定困难。

 

农资物流的出路

就农资行业来说,经历过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变革,也经历过从市场垄断到多头竞争的困局,农资行业的发展堪称中国三十年经济发展的缩影。面临着互联网+这个风潮的冲击,面临着国家食品安全的改革期待,农资物流如何走出困境,笔者认为如下:

首先,合理规划和布局农村物流发展资源。要加大各种物流资源的终端建设,对农资物流发展,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生产需求,合理规划农资物流终端和网点建设,实现各种物流资源全覆盖;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强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解决农资流通信息共享问题;广大农资经销商要积极倡导和把握物流发展新模式,在物流发展中寻找农资流通先机,推进农资物流发展中农资经销与农资应用的双赢互惠。要敢于突破传统的农资营销模式,发挥已有的资源优势,实现农资营销与农资物流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其次,推进农资物流与农业产业发展有效融合。要理顺物流企业与农资生产厂家、传统农资流通企业以及农资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各个环节的有效融合。让农资物流在农资生产、农资消费、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等过程中成为一根红线,使农产品产供销结合起来;要发挥物流的引导、传播、带动交流价值,解决农资市场与农产品市场的建设问题;要合理利用物流资源,促进物流与生产的有效融合,解决农产品生产布局与农资消费季节性问题,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物流效益。要扩大物流企业的开放度,加快物流企业与农业产业的融合,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和农资产业在更高层面的发展与融合,实现物流业和农资业的高度发展。

再次,构建高效的物流信息平台。针对农资产品物流体系的分散性和差异性,首先要构建有效的物流信息平台,依托乡镇涉农服务部门,收集各地农资产品的物流需求信息,经过有关部门的信息处理后形成共享信息,使物流组织者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采购、运输、储存等物流工作。为此,国家必须加强配套设施投资,加快乡村道路规划建设,实现公路“村村通”;加快农村电信基础设施建设,让有线电话、电视“户户通”;加快农村网络建设,使宽带上网业务“走进农家院”,从而在“硬件”上为构筑多层次、现代化的农资产品物流信息源提供有利的条件。

最后,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农资的特殊属性决定了电商平台需要找专业化的物流公司来合作。虽然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仍是各自为政,企业小、少、弱、散,功能单一,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越来越普及,农村的物流体系也会有进一步的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落后性、分散性使农资产品物流专业化发展缓慢,尤其缺乏第三方物流服务。据统计,目前,由第三方承担的农资产品物流数量不超过20%。今后,农资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通过专业物流组织之间的市场竞争来降低成本,并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农业生产对农资产品多样化的物流需求。为此,国家要建立相关的配套设施,并引导农民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格局,走规模化发展道路,给农资产品物流体系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提供重要的组织条件。

时代大势浩浩荡荡。互联网的出现提升了效率的同时,也压缩了中小型经销商们的生存空间,以往由于信息不畅,依靠门面辐射周边做生意也能活得很好的经销商们将面临灭顶之灾。谁能在大趋势来临之时,走在最前列,转变最及时,就能率先发展抢占传统中小经销商们的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

作者:特约撰稿人 董鹏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17年第4期总第67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