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行业应用  正文

完善物品编码标准体系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05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王向民

物品编码概论
物品,是指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实体,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定义。例如,产品、商品、物资、物料、资产、事件等。自古以来,作为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及日常生活所需管理重要对象,关于物品的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贯穿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地飞跃,对于不同物品信息的共享、交换、汇总、分析和研究的需求也日趋迫切,因此,物品编码应运而生。物品编码,是将事物或概念赋予一定规律的易于人或机器识别和处理的符号、图形、颜色、缩简的文字等,它是人们统一认识、交换信息的一种手段。相对文字语言来说,物品编码能够消除各种文字语言对物品名称描述的不确定性,且能无歧义地转换为计算机语言,解决信息唯一性表示的问题。是实现物品信息在互联网中准确表达、无缝交换、集成应用与管理的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大数据在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物品的信息组织与管理的模式发生了改变。原有的物品编码体系一般都是各类企业和组织为了满足自身信息管理建设的需求,各自制定了物品编码方法和标准,缺乏统一的理论与技术指导,针对一些具体的事物,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编码方法和策略,众多不同物品信息采集方搭建的数据库不统一,物品信息采集项、信息描述方式、编码方式、数据库结构等均有所不同,因此,相关信息系统无法实现数据的无缝对接和传导,大数据研究和分析进展缓慢。对此,国务院多次发文,明确指出应建设我国统一的物品编码体系,要求“推动商品条码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健全全国统一的物品编码体系”。
 
物品编码应用
物品编码应用核心在于建立一个代码与物品对象的对应关系。当代码与物品对象存在一对一的关系时,代码就是唯一代表一个物品对象,这样的代码称为标识代码;当一个代码对应多个物品时,可以认为代码对应一个物品集合,这时的代码称为分类代码;这个集合是由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物品组成,如果是针对事物独特属性的编码,这时的代码称为属性代码。各种编码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所表示的就是一个典型的产品分类标识编码模型。其中GPC(全球产品分类)是目前国际较为完善的产品分类体系,它不仅有产品的分类标准(UNSPSC-联合国标准产品服务分类代码)而且还有产品属性描述标准,可规范全球产品与服务的分类代码结构,统一描述和定义一项全球产品与服务的所属的逻辑类别。
物品编码应用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物品分类代码的应用
统一规范的物品分类标准,一个能够对数量巨大,品种繁多的物品进行分组和排序的分类系统,可以促进交易各方间的合作和协调,以满足各种的市场及政府统计监管的需要。如《联合国标准产品与服务分类代码》(UNSPSC),广泛地应用于全球电子商务行业通用的产品分类标准,被誉为当今电子商务的“基石”,目前,已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家公司在使用。
物品标识代码的应用
物品标识代码可避免自然语言对同一种物品描述而可能产生的歧义,应用较为广泛的有全球贸易项目代码(GTIN代码)和全球系列货运箱代码(SSCC-18代码)。
物品属性代码的应用
物品属性代码是对物品特征的描述及代码化表示。其作用是依据一个物品特征属性即可检索或汇总出具有相同属性的物品,确保物品信息在不同的管理系统中的统一和规范,促进原本相对分散的数据源能有效地联系起来,以便人们从多个不同角度全面了解物品的信息。
 
物品编码应用的现状及问题
物品编码应用现状
对于物品分类标识代码应用,相关资料表明,国际上针对统计、贸易等方面的需求等已形成了不同的物品编码系统,如上文提到的《全球产品分类》(GPC)、《联合国标准产品与服务分类代码》(UNSPSC),以及《全球统一标识系统》(GS1)、《产品总分类》(CPC)、《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S)、《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欧盟经济活动产品分类体系》(CPt)、《联邦物资编码系统》(FCS)等。不同的编码系统是由不同的国际组织为了不同的应用目的,按照各自不同的对象,形成的不同商品信息编码体系。我国物品编码工作起步较晚,但随着进出口贸易份额的逐步扩大,以及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根据物品编码不同的应用对象,我国也分别制定或应用了相关编码标准。我国出台了相关分类编码标准GB/T 7635.1-2002《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第1部分:可运输产品》、GB/T 7635.2-2002《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第1部分:不可运输产品》。
对于物品标识代码的应用,我国主要采用的是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统一编制和管理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GS1),它主要是针对流通领域商品的贸易项目、物流单元、位置、资产、服务关系等进行编码标识,该系统能实现全球商品的自动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数据同步等,因此在我国商品的零售结算、仓储管理、货运单元、物流配送等方面应用的较为广泛。但对于非流通领域内的产品标识代码未统一相关标准。
对于物品属性代码的应用,相关编码的国家行业标准尚未形成,但由于属性代码的重要性,不少应用系统已在建立行业标准或企业内部标准,这将是未来物品编码标准制修订工作的一个发展方向。
物品编码应用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物品编码面临最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我国已制定了不少物品编码的相关标准,全国物品编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提出了国家物品编码体系框架,但目前标准数量仍然偏少,各物品编码标准间的协调性不足,如多种编码标识方案(GS1 、UID、 OID)并存,各编码方案互不兼容的现象时有出现。未能从发展规划的角度出发,考虑各标准之间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未形成亟待制定和修订的国家、行业编码信息标准目录和内容,对于非流通领域内的产品标识以及物品属性编码体系未制定相关标准。
第二,许多企业和组织物品编码标准化意识不足,导致物品相关数据信息无法实现交换和共享。对于产品/物品/设备等对象,不同企业、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分别设计和制定不同的物品编码方案或标准,数据格式、编码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无法实现有效交换和共享。想要全面地分析各类信息,只能通过不同的管理系统获取数据后,再运用专业工具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实现物品信息的汇总、转换、分析。数据利用率较低且使用面窄专业性强,不利于数据的综合有效利用。如:仅在质监系统内部,各业务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在生产许可证管理系统中,能获取企业与许可证相关的信息;法人代码库,能获取法人单位基本信息;商品条码系统成员数据库,能获取企业名称、注册地,产品信息等,但由于未形成统一的物品编码标准体系,各个系统间无法实现有效对接,无法全面了解例如生产企业的产品信息、该生产企业的合法性,其产品应执行什么标准,该企业产品在在监督抽查中的情况,该企业是否有特种设备及设备的状况,计量器具的情况等。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各组织代表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对于物品编码信息标准化建设缺乏认识,没有考虑到数据标准和标准之间、信息技术方法与方法间的协调与参照关系,缺乏顶层的设计。此外,各组织在设计物品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法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对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影响,造成设计出的方法,制定出的标准不能满足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加强物品编码标准化建设方向
进一步完善物品编码标准体系,将物品标识编码、分类编码、特征属性编码与物联网、电子商务、物流等技术应用相结合,引导各领域、各行业及政府各主管部门间实现各物品编码体系的统一和协调,提出未来三至五年亟待制定和修订的相关标准目录。可以在物品编码标准体系中,有针对性地配备不同领域的专家来制定,使其更为适用,以保证物品编码标准不交叉,层级清晰,类别不重叠,上下级分类衔接一致。
构建我国物联网标识解析平台,避免信息“孤岛”,真正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节约资源,实现巨大的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
缩短物品编码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周期,提高标准制修订水平。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产品以及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主动围绕国际最新的产品分类研究,以及编码技术、解析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的创新成果,加大投入,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物品编码技术支持和交流平台,让所有的标准参与者都能实时获取相关信息,以缩短标准的制修订周期,满足信息时代进步提出的新需求。
建立标准宣贯机制,强化物品编码标准化建设意识。作为计算机应用和数据库建设的基础,物品编码标准化建设工作应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在国家层面上,应形成相关标准的宣贯机制,重点针对各行业IT人员普及物品编码信息标准常识,开展不同层次的标准宣贯培训,强化其标准化意识,让其充分认识到编码资源通用性、可拓展性的重要作用及意义,改变不同组织间信息系统独立建设、各自为政的乱象。此外,要求与重点产品(如食品、药品、工业生产许可产品等)领域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中,优先采用国家物品分类与标识编码标准,促进各类信息实现无缝连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政府的管理效能。
虽然现今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已飞速发展,但物品编码本身仍具备准确、可靠、快速的优势特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物品编码的标准化研究和应用,仍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只有各个领域和行业部门间统一认识到物品编码的重要性,并抛开彼此间的利益冲突,共同构建并完善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物品编码标准体系,以互联网技术等为支撑实现主要物品编码标准的动态维护和服务,才能使物品信息在物联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大数据等中的应用成为强有力的基点,实现整个社会物品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提高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满足进出口贸易不断增加的需要。
《条码与信息系统》2018年第1期总第143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