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行业应用  正文

建立茶叶质量企追溯体系统提高茶叶食品安全探究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2日 来源:条码与信息系统2012第6期 作者: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贵州分中心 刘桔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发达国家对进口食品设置的安全技术壁垒日趋严格,进口茶叶提出更加严格的卫生要求,如要符合欧盟的农残限量标准、日本的农残肯定列表制度等。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日趋完善,我国也将茶叶列入了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的食品范围,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禁止销售并责令召回。贵州是产茶大省,主要品种为绿茶,为了提高绿茶产品的安全性、促进产品出口、保护消费都权益、便于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预防茶叶安全隐患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实现产品可追溯。

一、建立茶叶质量追溯体系

1、茶园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

茶园的质量安全管理记录体系是茶叶质量跟踪的起始环节和追溯的重要环节。茶叶种植基地的空气、土壤和水质等生态环境条件应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环境标准和规范要求。茶园管理部门应明确专人负责记录茶场生态环境、茶园面积、鲜叶产量、茶树品种、耕培技术措施。茶树种植过程中的农事活动应予以记录保存。包括茶树长势,土壤肥力状况及施肥品种与用量,病、虫、草害的种类与防治措施。应建立农业化学品使用台帐,详细记录肥料和农药的购进、领用、使用情况等。鲜叶应在符合清洁化生产的卫生条件下采摘、运输和存储,建立包括采收日期、采收人员、采收方式、采收时的天气状况、采收鲜叶流向的初加工企业名称、加工设备、用具等可供质量追溯的有效信息。

 2、初、精制茶厂建立追溯管理体系

建立良好的卫生操作规范,如人员健康检查记录、厂区、车间的日常卫生检查记录,交叉污染的控制措施,机器设备的清洁卫生检修记录,有毒有害物质的保管使用记录等。

建立鲜叶收购、加工过程记录。包括鲜叶产地、批号、数量、等级及加工品种、干茶批次、产量、调运单位、调运日期等。仓库要建立台账和仓库区位图,定期检查,确保账物一致。

建立毛茶、半成品收购详细记录,加工过程在制品记录要仔细,生产计划单、领料单、拼配单记录要完整,生产现场要求堆放清楚。同时,要建立批次、标识管理制度,无论是鲜叶加工、毛茶收购、在制品的堆放、成品茶还是周转用品均要制订符合企业要求的识别方法,其批次和标识要做到唯一性、易辨性。

3、在销售过程中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

销售过程应建立客户档案资料、登记客户名称、销售日期、生产批次、规格、等级、数量和包装材料等信息,以确保茶叶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及时被召回。同时也应当建立详细的商品来源记录,包括供应商名称、出货批次日期、收货数量、产品等级等,以便向供应商反馈信息和交涉,查找原因、改进品质,加强质量监管。

二、建立茶叶质量追溯体系,促进茶叶市场竞争力

建立茶叶追溯体系可以增加产业链的透明度,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所购产品的相关信息,使消费者都可以放心消费,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实现茶叶产品的可追溯性,可以提升企业自身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此外,建立茶叶可追溯体系也可满足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可追溯性要求,消除贸易壁垒的。由此可见,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可以打破发达国家因食品安全而设置的贸易壁垒,对提高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可以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问题茶叶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制茶企业的形象带来了严重危害。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之后,一旦市场上茶叶制品发生安全问题,生产企业可通过追溯体系,输入问题产品的产品追溯码,系统将自动显示出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各溯源控制点的有关信息。通过从销售控制点向上至种植控制点的逐点溯源,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控制点,并妥善处理问题。同时,还可从产生问题控制点向下逐点追踪,确定与问题产品有关联的产品范围,对范围内尚未出厂的产品作返工处理,对已出厂的产品作召回处理。由于只对确定范围内的产品进行处理,因此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损失。体现了企业关注人们身体健康和提升行业信誉的社会责任感,在行业中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总之,建立茶叶生产经营企业的追溯管理体系,涉及从“茶园”到“茶杯”的多个环节,需要茶园、收购商、茶厂、经销商、门店等多单位的参与,纷繁复杂,任重而道远。然而,该体系一旦建立起来不仅还可以提高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促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健康发展,还为茶叶大量销往国际市场开辟了道路。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