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行业应用  正文

叉车智能化管理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06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侯泽宽

在中国叉车保有量快速上升的今天,服务业延伸到了叉车的使用领域,租赁或托管巨量叉车的企业把物联网智能管理技术,引入到该类企业的管理。
近年来,中国叉车保有量快速上升,到2017年,叉车保有量已超过200万台。同时,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叉车使用领域已开始进入服务行业。部分叉车使用企业对叉车进行托管,被托管的公司负责叉车的维修、维护、办理使用登记,负责报检,管理叉车司机,或者把产权属于自己的叉车,连同叉车司机一同租赁给企业使用。该类大型服务企业已经管理成千上万台叉车,有明显的优势,此类服务企业人的专业优势,可降低使用单位人维修、维护成本,安全性更高。
由于叉车的数量巨大,实时掌握叉车的的设备状态,使用安全情况,办理使用登记及接受检验机构的检验情况,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管情况,有现实意义。这类工作相对繁琐,工作量较大,如果完全用简单的管理方式,费时、费力,成本巨大,效果有限。为此,提高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探讨其智能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智能化管理模型图解
该模型使用物联网技术,通过PC和移动APP把叉车的基础数据上传到阿里云,由PC机、阿里云中设计好的的先进管理软件,通过智能控制器全面管理叉车数据库的叉车。
智能化管理模型功能
实现叉车管理的远程控制、管理;智能化管理司机;故障诊断;维修、维护自动提醒;超速自动提醒;GPS定位;储存大量的叉车基础数据。
模型特点
叉车远程控制、管理的必要性。叉车是属于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法》规定的8种特种设备之一,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有较大危险性。为了保证叉车使用的安全,国家对此类设备有专门的管理法规、技术标准。如TSG N0001-2017《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详细规定了管理总则,设计、制造、改造与修理,使用安全管理和检验。叉车的管理必须符合该要求。要确保成千上万台在不同地区、不同位置,随时移动的叉车的管理符合该要求,管理工作量巨大。
通过本模型实现叉车远程控制、管理,使用阿里云的大数据技术进行管理,既提高了叉车的安全使用管理水平,经济效益也是显著的。
司机的智能化管理。司机是叉车的操作者,国家法规规定叉车司机必须持相应的上岗资质,该资质还有期限,需要定期审核,过期不得使用。有了智能化管理,可以授权具有相关资质的特定司机使用。未经授权的司机、发生安全事故未经处理、上岗资质无效的司机无法启动叉车。
故障诊断。一旦叉车发生故障,或者超过使用安全限定,可能发生故障或危险,可以直接报警或者提示故障。部分还可根据叉车的维修判断软件,提示故障原因。
维修、维护自动提醒。
超速自动提醒。TSG N0001-2017《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规定了叉车的最大运行速度为30公里/小时。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叉车的使用安全。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车辆限定30公里/小时以下的各种速度。一旦发生超速,声音自动提醒,并且及时反馈到系统。管理部门可以监控叉车的速度,掌握司机的违规次数,从而对司机进行考核,甚至可以使车辆停车。
GPS定位。可实时掌握叉车所在位置,对叉车的效率管理、安全监控都有实际意义。
储存大量叉车的基础数据。这对叉车的使用管理是极其重要的,是实现前面所有管理的前提。
有了基础数据,再利用远程技术和大数据,对数据库内所有叉车,无论远近,其购买、检验、使用登记、日常检查和维护,进行全程、全天候监控,以期控制设备良好运行,为设备管理、维修、维护,接受检验、监督,发挥安全、高效的功能。
 
智能管理技术数据库设计条件
数据输入应尽量齐全。有全面的数据才能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管理和分析。
《特种设备安全法》、TSG N0001-2017《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等法规、标准的强制性数据必须输入,且必须随同法规的变化同步修改,确保管理必须符合强制性的数据。
对叉车管理中动态的数据,如司机资质的有效期限,叉车检验的有效期限,叉车的最大运行速度,叉车的最大起载量,叉车的下次维保日期,都应尽可能采用声光或者备忘录等手段进行提醒。
数据的输入还应该考虑不同的使用环境。不同的环境,叉车的使用安全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如酸蚀环境中,日常维护保养要求严格;人员较多的地方,车速限制严格;长期接近额定起载量的地方,对车辆的维护和司机的熟练程度要求更高。
另外,司机是否使用安全带,司机的超速记录,也应该列入监控范围,必要时进行考核。
随着我国叉车数量的激增,行政监管部门利用物联网智能技术对辖区内的叉车进行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作者单位:广州佛朗斯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18年第3期总第72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