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行业应用  正文

应用GS1扩展包装增强消费信任感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31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杨博淞

随着智能手机扫码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购物或者使用商品的时候习惯性地扫描商品的条码,这种扫码行为不仅能够让消费者看到商品的详细信息,还能在某些APP上查询到商品的价格。通过扫码来展示更为详细、公开产品信息是扩展包装的一种方式,相较于传统的物理包装而言,虚拟的扩展包装没有了空间限制,这就为企业搭建了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平台,可以使企业有机会与他们的消费者进行对话,从而实现信息交换。
商品条码的移动识别(扩展包装)是在2008年由GS1组建了产品包装工作组确定移动商务产品包装上适用的条码与移动商务系统架构。对于企业而言,基于GS1体系的扩展包装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消费者行为数据来帮助企业做出更好的决策和更敏锐的行销措施;能够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提高品牌透明度;能够向市场及时提供最新的信息并且为线上线下交叉销售拓展渠道。对于消费者而言,GS1系统在扩展包装上能够方便地在产品上寻找感兴趣的信息,能够对不同产品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如性价比、产品功效等),能够在线上渠道实现便捷购买。
 
打造官网数据赢得消费者信任
根据GB 12904-2008 《商品条码 零售商品编码与条码表示》标准的要求,商品条码具有唯一性、稳定性、无含义性三个特性。其中无含义性原则是指商品标识代码中的每一位数字不表示任何与商品有关的特定信息。而商品条码和商品一一对应,能够让我们通过商品条码查询到它对应的商品是什么。这就需要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来储存这些数据。目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以下简称编码中心)以及腾讯、阿里巴巴、我查查等机构和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商品数据库。其中微信公共平台的扫一扫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接口,能够让企业根据需求自行定义想要的扩展服务;淘宝能够实现便捷的扫码购物直达销售店铺;我查查则提供了热销商品在各大卖场的零售价格对比供消费者参考,如图1。但是相较于自成体系的第三方数据库,编码中心的“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www.gds.org.cn)”更为权威、准确、同步等特点。服务平台拥有数据超过八千万条的海量商品数据,是我国商品市场数据网络的基础。服务平台的信息对第三方数据平台(微信、淘宝、百度、我查查)开放,这就意味着消费者通过市面上主流的APP扫描商品条码时,也可以查询到来自编码中心的权威信息,如图2,通过市场调研和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分析,可以发现来自于官网的数据能够有效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同时对消费习惯的培养也能够带来一定的倾向作用。
图1  微信、我查查、淘宝等第三方平台的扩展包装对比
 
图2  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所能查询到的官方数据
 
提供真实数据信息确保企业产品信誉
在物品编码的实际工作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生产企业从业者不知道通过扫码显示在消费者眼前的信息是从何而来的,他们会天然地认为自己生产了产品并且申请了商品条码,那么别人在扫描自己产品条码的时候就应该显示出应有的信息。事实上,他们忽略了一切信息都要有源头。而产品信息的源头在哪里?这个源头就是企业自身。编码中心会为每一家系统成员企业分配厂商识别代码和服务平台的登陆账号,以便企业录入商品信息。这个信息既可以是简单的品名、规格、图片等属性,也可以是较为复杂的供应信息、物流信息等扩充属性。但是尽管编码中心多次跟企业强调这个工作的重要性,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可以使用条码后就急于上市销售而忽视了录入商品信息这项最为基础的工作。根据《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的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标准为产品进行编码,并且向编码管理机构通报编码信息。可以这么说,通过服务平台录入产品信息,既是市场的需求也是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引起企业的重视。
以GS1系统为基础的扩展应用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展示商品信息的权威渠道,通过二维码、RFID电子标签、云服务等方式还能实现移动定位、消费数据采集、物流管理、追溯防伪、防串货等一系列功能。在企业的移动商务管理中,GS1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需要企业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湖南分中心 杨博淞
《条码与信息系统》2019年第1期总第149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