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行业应用  正文

长三角跨境食品贸易监管中 GS1系统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05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刘彦

针对长三角区域内各检验检疫机构间监管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要求,以及自贸区跨境商品快速通关等要求,GS1系统作为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通过其进行编码和追溯信息管理可以做到:产品编码全球唯一;产品名称、包装、物流、度量、企业名称等产品主数据格式全球统一;数据交换机制全球统一。

 

近年来,我国进出口食品贸易飞速发展。一直以来长三角地区就是我国食品跨境贸易的主要进出口口岸,仅上海口岸2014年进出口食品货值就达90.7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105.4%。上海自贸区设立后,区内食品贸易发展迅猛,2014年由自贸区进出境的食品及相关产品近111.2吨,货值46.83亿美元。随贸易量的大幅增长而来的是巨大的监管压力,进口食品通关速度缓慢的问题日益突出,给进出口食品贸易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2013年上海自贸区正式设立后,其涵盖的外高桥、洋山等主要区域也是上海最大的食品集中进出口口岸,2014年由自贸区进出境的食品及相关产品共计约51374批,1111740吨,货值468346万美元,其中进口占比超过9成,且进出口业务量年均保持约20%的增长速度。
由于跨境电子商务中进口食品数量巨大、食品安全性涉及重大民生安全,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携相关机构,共同开展长三角地区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监管区域联动和协同合作机制研究。同时2015年5月原质检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发挥检验检疫职能作用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通知提出,要求“构建跨境电子商务质量追溯体系,建立以商品条码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追溯制度,通过加贴防伪溯源标识、二维条码、条码等手段,实现跨境电子商务商品源头可溯、去向可查”。
本文结合了长三角食品监管实际及机制创新需求,开展全球统一标识技术在跨境食品贸易监管中进口商品唯一标识、诚信体系建设、应急追溯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跨境贸易中商品信息监管现状
随着进口食品数量及市场规模的爆发式增长,政府及大型电商平台在对跨境商品的管理和产品追溯中存在着以下不可回避的问题:
识别商品困难较大
商品的识别是保证商品管理执法统一性的基础。进口商品在申报、审单、查验、复审及后续管理过程中,对商品的识别和管理往往借助文字描述。由于各环节人员对商品知识认识程度不一、对同一商品的描述不尽相同,难以准确描述商品的全部属性,导致对同一商品的分类、产地、品牌确认上存在执法不统一的现象,更别提商品检验和审核过程中实现智能化;同时,也会影响后续对于商品的追溯体系建设,阻碍大通关、一体化的实现。
管理颗粒度过大
目前对于进口商品的管理,多以物品分类编码进行分类管理,同一税号下,包含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品牌、型号和规格的商品,很多时候还包括很多不同种类的商品,存在管理的颗粒度过大,无法实现准确和精细化管理。
信息严重不对称
目前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对于进口商品相关信息所掌握的情况完全不同,不同企业对同一商品的了解和认识也不对称。政府和大型电商平台所获得的商品信息多为进口经销商所填报的信息,由于缺乏源数据,都难以对这些商品数据的真实性进行有效核验。
 
GS1系统在长三角跨境食品贸易监管中的应用研究
GS1系统的技术优势
针对长三角区域内各检验检疫机构间监管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要求,以及自贸区跨境商品快速通关等要求,GS1系统作为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通过其进行编码和追溯信息管理可以做到:产品编码全球唯一;产品名称、包装、物流、度量、企业名称等产品主数据格式全球统一;数据交换机制全球统一。当产品在企业间流通时,无论企业选择何种语言或何种工具,均可以实现产品跟踪和追溯。
作为GS1系统的一种,目前商品条码已经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50万家企业使用。常见进口食品基本已经申请了全球统一的商品条码,在原产地未注册商品条码的产品在国内销售时通常都需要国内经销商在标签上加贴商品条码。因此利用商品条码作为进口食品追溯的唯一标识,不会增加企业额外成本。
GS1系统在长三角跨境食品贸易中的应用现状
为深入了解跨境电子商务特点及业态发展趋势、积极探索长三角区域跨境电子商务进口食品监管创新模式,本文针对经营进出口食品企业开展了企业基本信息、GS1全球统一编码标识系统应用现状调查。
本次调研的企业对象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跨境通”平台上进口食品经营企业,另一部分为针对上海地区的GS1系统成员企业(主要为已注册使用进出口商品条码的食品企业)。被调研企业类型主要分为贸易型企业、电商平台型企业以及制造型企业,包括菜管家、1号店、统一、元吉、一小等总计44家。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三点结论。
进口食品已普遍注册使用GS1商品条码
根据调研中企业反馈的数据可以看出,企业经营的进口食品共19018个SKU(库存量单位),其中使用GS1条码的共有13555个SKU,占71%,如图1所示。
 
图1  使用GS1商品条码的进口食品SKU比例
 
大部分进口食品已经在原产国实现商品源数据备案
调研显示,有61%企业的进口食品相关商品源数据已经在原产国GS1全球数据同步网络中的产品数据池备案,如图2所示;有57%的企业以GS1条码为索引获取原产国备案的商品源数据。

 图2  进口食品源数据备案比例
其产品数据项主要包括有GS1条码、产品名称、产地、产品分类、品牌名称、原产国。
基于GS1条码进行产品追溯成众望所归
调研显示,57%的企业希望通过GS1条码进行源头追溯,并且打算采用GS1编码自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进而与“国家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建立对接。
以上调查数据表明,被调研企业的绝大多数进口食品已经注册使用商品条码并完成商品源数据备案工作,因此在跨境食品贸易监管中采用基于商品条码的GS1系统作为进口食品通关、监管和应急追溯解决方案具有较好的现实基础。
应用方案
根据调研,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编写了基于GS1系统的长三角跨境食品贸易监管应用方案。
采用GS1编码形成统一产品身份证及产品数据规范
对于已经使用GS1标识的进口产品,要求其将GS1标识体系及标准化产品数据应用于入境申报、境内物流等各环节,实现产品可追溯;对于未使用GS1标识的境外食品,要求其国内经销商、货代公司等统一使用在国际物品编码组织注册的8位全球唯一标识的厂商识别代码,实现唯一的客户身份标识、运单身份标识和货物身份标识。
以商品条码为核心构建跨境电子商务商品身份验证与评价机制
选取上海部分进口食品种类,探索与全球商品条码数据池建立对接机制,实现跨国、跨境电子商务过程中商品信息的有效性确认,提升全球追溯数据的可靠性。
以商品条码为唯一索引,通过全球数据同步网络(GDSN)获取商品原产国信息,用于进口食品申报、检验、备案等过程中的信息校验,对存在信息差异的商品及时发出风险提示,以此形成基于商品条码的跨境食品监管智能预警机制。
以食品行业作为基于自贸区制度创新服务长三角跨境食品贸易监管和处置平台的开发和应用示范
加强长三角地区进口食品监管力度,加强联动协同,建立食品安全追溯机制,有效开展食品安全事件联合处置,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地区进口食品安全。开展橄榄油、乳制品、蜂蜜、茶叶等为代表的进口食品掺假掺伪技术平台研究研究,指导我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监控,可以有力打击进口食品中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应对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危害,增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对促进我国整个食品产业链结构调整,规范食品市场,保障食品安全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减少医疗开支的巨大投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监督检测机构、企业也能够通过合作研究,建立广泛有效的合作研究机制,通过技术上的交流促进合作单位互相学习、互通有无,对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技术的整体科研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开展以自贸区为依托的进口食品监管制度创新研究,以促发展为目标制定多项创新型进口食品监管模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减少进口食品通关时间,大幅减少企业通关成本,大力促进进出食品贸易,服务长三角地方经济发展。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进口食品监管模式创新研究,规范跨境电子商务进口食品监管要求,促进业态有序发展。开展橄榄油、乳制品、蜂蜜、茶叶等为代表的进口食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开发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研制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检测技术、耗材等,形成一些直接技术转化产品,商品化生产推广,而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通过吸收课题研究成果,改善生产工艺,提高质量控制水平,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增加产品资源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增大国际市场份额,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政府相关监管部门,通过应用课题研究成果,提高监管效率,降低检测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本项目对于规范进口食品质量,防止低劣产口进入我国,维护我国食品市场稳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认真分析上海、宁波、杭州等地区跨境电子商务特点及业态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入境食品检验检疫创新监管模式:如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平台和电商企业有效落实主体责任基础上的分类管理和诚信管理制度、检验检疫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制度、入境产品溯源制度、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程序等,并利用各自电子化监管系统逐步实现上述研究内容的试点和推广应用工作。相关研究和试点工作内容另行细化和商议。
针对长三角区域内各检验检疫机构间监管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要求,以及自贸区跨境商品快速通关等要求,GS1系统作为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通过其进行编码和追溯信息管理,上述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上海分中心   刘彦

《条码与信息系统》2019年第3期总第151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