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行业应用  正文

新基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转型的新起点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9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赵京鹤 高明

凯恩斯在“乘数效应理论”中提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引导出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也成为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基建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其主要目的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
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围绕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
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切单位、企业和居民生产经营和生活的共同物质基础,是城市乃至主体设施正常运行的保证,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的完善、改造等社会工程。
而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新定义了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是围绕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 。
与传统的基础设施相比,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面向高质量发展需求;在建设中,更加注重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而最终输出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三大方面服务的基础信息设施建设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新基建模式图
 
新基建的两大方向
新基建主要围绕两大方向布局展开建设,如图2所示:
图2   新基建的两大布局方向
 
一是补短板传统基础建设围绕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三大工程形成的对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补充性建设方向。这种对于传统基础建设的补充建设最大程度上优化了国家基础电网、铁路运输网和公路运输能源供应三大网络。
二是创新型信息基础建设围绕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四方面进行。
从近期看,新基建解决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内在需求,从长远看,新基建是强基础、利长远的战略性、先导性、全局性工程。从战略角度看,新基建充分体现了我国进行数字化转型这一战略,是我国“十四五”时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程。
 
新基建的七大建设领域
特高压为主的新一代输电网络建设
特高压是我国提升整体电网输送能力的重要技术,是在 ±800 千伏及以上的直流电和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电的电压等级的智能电网传输。我国是国际上唯一将基于特高压的新一代输电网络运营投入到商业化运作的国家。
我国特高压建设历经三十五年,随着能源消耗的不断扩充,该市场潜力庞大。作为运营主体的国家电网早已启动混改,并首次向社会资本开放特高压投资,通过解决资金问题进一步增加特高压持续建设的确定性。
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产业的不断发展,城际高速铁路已然成为我国走向世界的新名片。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出新时期“八纵八横” 的高速铁路网宏大蓝图,城际高速铁路成为未来连接我国的基础性铁道交通网络,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运输网络的支撑。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众多大型城市乃至超大型城市随之崛起,交通问题日渐凸显。建设并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成为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方式,而在过去的十年间,众多省会级城市及经济发达城市已建设多条城市轨道交通(地下铁路与地面铁路),并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与城际轨道交通的中心枢纽,从而构建形成高效快捷的轨道交通出行网络。
产业方面,轨道交通产业链条较长,覆盖新兴材料、机械电器设备设施、工程建设、信息技术、城市运营等众多领域,对整体的产业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产业逐渐走向全球化,交通数字化和智能化成为必然趋势。
新能源充电桩产业
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11个部委联合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提出:发展智能汽车有利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增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能力,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有利于加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数字经济,壮大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利于加快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强国、智慧社会建设,增强新时代国家综合实力;有利于保障生命安全,提高交通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增进人民福祉。
新能源充电桩产业是《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电动汽车有别于传统燃油汽车的的特殊性,私用新能源充电桩需求量一般来说要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量达到1:1的配比;公用新能源充电桩已基本成为大型商圈、写字楼、商业综合体的标配,产业需求量处于一种高速增长阶段,市场前景广阔。
5G为主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建设
5G建设作为移动通信领域的重大变革点,是当前“新基建”的领衔领域。而从5G所承接的产业形态和对于新兴产业的网络承载以及5G本身这个新兴技术三个层面来看,5G 都具有较高的期待值。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企业上云、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等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均需要以5G为主的新一代信息网络作为链路支撑,构建起新一代的移动信息高速公路。
大数据中心产业
集中式大数据中心建设是我国近十年来处于高速发展的产业,并逐渐替代中小型的机房模式,成为数据交换、存储和分析的主要物理场所。而从2012年《关于进一步规范因特网数据中心(IDC)业务和因特网接入服务(ISP)业务市场准入工作的实施方案》开始,我国基本上以每两年发布一份纲领性文件的速度逐渐推进大数据中心在部分有条件省份的落地。其中,2013年《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的提出,引导市场主题合理选址、长远规划、按标准建设的要求;2015年推出《关于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工作方案》;2017年的《数据中心设计规范》则是针对数据中心的建设标准;2020年中央政治委员会提出加快数据中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人工智能产业
从三次工业革命来看,不论机械技术、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三个传统产业,均对生产标准化、自动化、模块化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并具备一定的通用性。而自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并在本世纪初兴起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机械、电力和信息技术相同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在未来的应用潜力和影响力将可能超过这三个传统产业。
国务院2017年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发展进入新阶段、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及带来新挑战五大战略态势。而我国发展人工智能具有良好基础,在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其中在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适应自主学习、直觉感知、综合推理、混合智能和群体智能等初步具备跨越发展的能力,中文信息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逐步进入实际应用,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日益活跃,一批龙头企业加速成长,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可。加速积累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巨大的应用需求、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工业互联网产业
工业互联网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基础,是对于传统工业体系的信息化升级,为我国工业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型提供基础设施和信息化赋能。
我国已经将工业互联网作为重要基础设施,自2012年提出工业互联网以来,到2017年出台工业互联网顶层规划,再到2019 年“工业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业互联网已逐渐从概念转向实质落地阶段。预计到2025年,工业互联网产值将达到3710亿元,占世界GDP的0.34%。工业互联网在自动化工厂、智慧工厂等一系列应用将成为未来工业领域发展的趋势之一。
与传统基础建设相比,新基建一方面融合新理念、新技术完成了对能源、轨道交通运输和汽车能源产业等传统基建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引导传统产业的技术变革;另一方面则更加注重在整体的信息网络构建、信息存储、信息应用等方面进行布局,构建中国特有的信息基础建设与运营体系,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信息工业革命。未来,无论是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保持中国工业体系的先进性等国家层面,还是优化不同产业发展,提升区域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民生服务等城市层面均能形成一定的支撑。
(作者单位:赵京鹤/中电科大数据研究院有限公司;高明/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20年第5期总第86期
 
参考文献:
1.数据观.数据观. 《2020年中国新基建七大产业链全景图》. https://mp.weixin.qq.com/s/vMCLjBh_G71NhmdSS9xrnw.2020.07.
2.百度百科.百度百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百度百科.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0%E5%9E%8B%E5%9F%BA%E7%A1%80%E8%AE%BE%E6%96%BD%E5%BB%BA%E8%AE%BE/24528423?fromtitle=%E6%96%B0%E5%9F%BA%E5%BB%BA&fromid=24522518&fr=aladdin2017.2020.07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