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会展资讯  正文

2017全球生物识别与人工智能峰会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7日 来源:组委会供稿

2016年和2017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实施行动方案》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同时要加快壮大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多方面的应用,人脸识别也作为应用方向之一,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点研发项目。

当下,互联网金融进入了转型合规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也在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新科学技术在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应用也更为广泛。随着移动支付、信息安全及智能手机行业的迅猛发展,未来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在提升支付安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继现金、银行卡、手机支付之外的另一种支付方式,或成为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的新风口。

传统的汽车领域目前正沿着智能汽车、无人驾驶、车联网等新兴技术方向迈进。生物识别技术将更广泛地参与汽车领域的应用和创新,传统汽车厂商、汽车电子企业、半导体厂家、金融支付厂家在汽车领域的安全、支付、辅助驾驶等方面,都开始利用生物识别技术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新的动作。根据Frost&Sullivan发布的《2016-2025年全球汽车行业生物识别技术》报告预测,到2025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汽车会安装生物传感器。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与可穿戴医疗技术公司合作,将传感器和扫描仪从穿戴设备转移到车辆中,未来将从根本上改变汽车驾驶的体验,乘客健康和行车安全。

智能生活方面,无论是从刷指纹开机到Iphone X为代表的刷脸时代,亦或三星S8标配的虹膜识别,生物识别的技术已经越来越深入。而生活中的远程查看家里的情况、用声音控制家电、各种电器相互合作,自动调整工作状等等都在逐渐变成现实,而保证这些智能家居安全运作,生物识别技术的场景应用成为了最可靠便捷的安全解决方案的首选。

数据统计,2007 年至 2013 年生物识别技术的全球市场规模年均增速为 21.7%。2015 年生物识别技术全球市场规模已达到 130 亿美元,2020 年预计将达到 250 亿美元,5年内年均增速约 14%。未来,生物识别技术如何结合更多的场景应用?如何通过解决应用中的安全风险和隐患?如何进一步地推动行业的创新和变革?易贸商务联合20+行业媒体,12月21-22日共聚北京召开“2017生物识别与人工智能峰会,与生物识别领域的300+知名企业和技术专家共同探讨生物识别的前沿技术,结合更多场景应用力推传统产业转型变革。

活动官网:http://baic.ievent.cn

行业咨询:021-51550814 吴先生

活动时间:2017.12.21-2017.12.22

活动地点:中国北京

会议规模:300+

活动的议题及议程(暂定):

2017.12.21上午:大道致远,生物识别迎接智能新时代

1、生物识别,创新,人工智能时代新身份

2、脸识别的技术趋势和未来

3、生物识别算法对硬件处理器和传感器的挑战和机遇

4、虹膜识别在2C领域的商业探索

5、圆桌讨论

 

2017.12.21下午:共建安全智慧出行新起点:智慧航空&安全驾驶

1、生物识别无处不在,未来智慧航空新实践

2、生物识别技术助力打造智能汽车

3、人工智能护航自动驾驶,汽车大脑芯片计算挑战升级

4、生物识别新蓝海,人工智能商业化之路

5、语音识别交互,重新定义未来人车沟通新方式

6、圆桌讨论——人工智能的先行者:人脸识别和语音交互在智慧出行中的商业未来在哪里?

 

2017.12.22上午:融合金融科技:生物识别科技护航未来金融

1、场景为王,人工智能助力助推移动支付新浪潮

2、安全与创新并举,传统银行如何拥抱新技术

3、Cross-industry & innovative biometrics solution with FIDO ecosystem

3、认知商业时代的金融重塑:看科技公司如何变革移动支付

4、保险业的金融科技之路;用科技打造智慧保险

5、圆桌讨论——传统金融行业 PK 互联网科技行业

 

2017.12.22下午智慧生活:生物识别提升便民新高度

1、生物识别赋予智能家居新定义

2、智能安防系统打开生物识别应用的大门

3、无人超市里的黑科技

4、生物识别在智慧生活领域的新应用

5、圆桌讨论

 

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活动详情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