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特别报道  正文

融合创新 激发服装行业活力

——访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兼产业部主任杜岩冰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31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赵建萍

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兼产业部主任杜岩冰

“服装业是创造美好时尚生活的基础性消费品产业和民生产业,也是集中体现人类文化创意、技术进步和时代变迁的创新型产业。”——这是《中国服装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对服装业的一个生动描述,也是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兼产业部主任杜岩冰在受访中做相关阐述的一条主线。今天的技术应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终将沉淀为未来的文化线索。让我们跟随杜岩冰主任的思路领略服装业近年来的技术发展,探寻产业机遇所在。

近年来,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度变革。一方面,经济复苏放缓,全球服装出口额增速持续减缓,国际服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信息化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以高度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孕育兴起,美国、德国等制造强国相继实施“再工业化”“工业4.0”等战略。
 
抓住机遇,转型创新找寻新动能
杜岩冰告诉记者,我国经济增速换挡,进入改革攻坚、结构调整的新常态,而就国际产业格局来讲,也处于调整期。而国际国内的区域战略布局,对服装领域的影响都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优势生产要素逐步消失  国际服装领域还面临传统动力减弱,劳动力、价格、数量、规模等传统要素成本优势无法再持续,亟需打造新的竞争优势等问题,同时政策带来红利也在减弱。由此而引发了系列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欧美发达国家为了追逐传统主导优势生产要素的价值洼地,三十年前开始将服装的生产地转向中国大陆,现在又开始向东南亚为代表的价值洼地转移,进而可能布局非洲等。就中国服装产业来说,则是直面欧美以品牌、文化为代表的价值链高端竞争和来自其他尚存成本要素优势国家竞争的双重压力。同时,全行业还存在出口份额占比较大、东西部地区间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均衡等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产业革命不断深化催生新的竞争优势  以知识和技术为主导的要素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提升生产效率、强化产业化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能量。这一轮以先进生产方式变革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将带来工业组织结构、产业竞争范式和产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这对中国服装行业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新一轮的消费升级  消费者观念日趋理性,市场需求增长放缓,服装消费呈现个性化、多元化新趋势,同时更加注重衣着的性价比和舒适度。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促使了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环节由制造向消费者使用过程转变,以往量化的物质消费价值向审美体验的文化价值拓展。这对传统发展观念及产业升级路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国际经济发展大环境与我国正在施行的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形成了历史性的交汇。这给我国服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实施,大大拓展了服装行业领域的发展空间,为实现跨产业、跨文化、跨区域整合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同时,“互联网+”、大数据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更为我国服装产业更大规模、更高效能、更多手段地整合产业创新资源,扩大产业价值增长空间创造了有力条件。企业应顺势而为,把握时代给予的机遇:
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生态  加快研究产业组织发展的新模式、新架构,尤其是中小企业可考虑向做专、做特、做精的方向发展,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创造机制,加快企业由劳动密集型、生产导向型向知识密集型、消费导向型转变。
更加注重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改造和引进  开展人工转机械、单机转单元、机械转自动、自动转智能的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提升服装生产装备自动化水平,全面加速服装行业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和综合应用。
融合创新迫在眉睫,挖掘价值点提升效益  融合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仅是生产过程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融合,跨界融合在服装行业从来就不是新生事物,服装产品本身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如涉及材料学、美学、人体功效学、卫生学、设计学等。当前科技发展成果日新月异,对服装领域来说也拥有了更多融合创新的可能及空间。而企业要做的即是要找准价值点,之后深耕精挖。、
 
统一编码标识是理想,更是趋势
谈到服装企业的编码标识和自动化技术应用,杜岩冰直言是企业发展的刚性需求,是企业做大做强后,规模产品链条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当前,毋庸置疑,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也可以称之为信息化时代,太多的需求点要求数据间的联接融通,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然而如何做到?核心的就是大数据,具体来说就是实现人、机、物的连接,在连接过程中的数据化进程,归根结底是要由编码来解决。未来,编码作为信息载体的特性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就商品条码来说,在法律效力、监管要求、商超门槛,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多重要求下,在零售业的各个领域都有很高的普及率,对促进流通自动化结算、标准化管理方面都起到了非常积极且重要的作用。服装产品作为基础性消费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产品本身存在很多的特殊性,如款式多样、尺寸大小、颜色不一等。可以说,服装是标准化、一致性程度较差的产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的个性化产品。目前,总体来说商品条码基本满足了服装领域的流通需求,但也存在小企业或者作坊式服装企业未申请商品条码的状况。已申请应用商品条码的企业如果想实现标识更多数据内容的功用,则需要更加具体地标识产品特性。
那需要标识什么?这又是一个重要而又“众口难调”的问题。逆向思维来思考,看消费者关注什么,根据消费者的关注点来标识商品的特性。然而,当前消费者需求个性化趋势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款式、品牌、风格、颜色、价格、材质、适合人群等,都将可能成为消费者的决定性购买因素;而个人的穿衣习惯也常常影响着人们对一件服饰商品的评价;同时服饰产品又常常有配饰等诸多个性化的附属件。当商品条码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所需时,则会配合企业内部码来运转,可又往往会导致此部分变作信息孤岛,无法满足与其他企业以及国际间的贸易交互需求。服装领域特性标识的复杂程度可见一斑。
如何标识才能更有效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标准化统一的编码是理想的状态,也是社会管理机制调整、技术手段革新、供应链优化高效、企业精准化管理与决策、消费者体验升级的必然要求。但鉴于当前状况,还有诸多思维藩篱待突破,完全标准化还将是个很长的过程。
 
发展线上业务  不是伤害品牌的“挡箭牌”
电子商务在服装领域的萌芽和发展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都是领先的,这种消费形式有方便快捷、明显的价格优势等特点,满足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购遍天下的猎奇感,但随着电子商务发展进入了一个理性发展时期,网络购物满意度低、消费体验差等问题凸显。线上线下的交互融合最终会达到一个理性的平衡,这一平衡过程,既有消费者层面消费观念的升级,也包含服装企业在对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逐步形成成熟性的认知。
电商和实体店单行发展,势必“有同行无同利”,融合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而在实际线上线下融合过程中,有很多种做法也同样不可取:将线上作为品牌产品的“下水道”,发展线上仅仅是为了降低库存;同一品牌的同一产品,线上线下却分开生产,差别化经营。这种做法在企业发展的某个阶段是可行的。试想如果同一个品牌,线上线下的产品价格及品质严重差异化,长此以往,将会对品牌是多么大的伤害!更无法企图保持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度。因此从长远来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目的应该是品牌的最优化,线上解决便利性问题,线下解决体验问题,不同的渠道满足不同的消费者偏好。
 
多措并举   推动中国服装业树立民族自信
中国服装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作为非营利性、全国性的行业组织,将充分发挥协调、服务作用。协会去年组织编写了《中国服装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和《中国服装制造2020推进计划》两个指导性文件,引导行业企业把握数字化对于服装行业科技创造力、文化创造力、服务创造力的深刻影响,利用雄厚的产业基础,牢牢依靠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步伐。
其中,在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司的支持下,去年协会发起成立了中国服装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4家专业协会、服装骨干企业、重点关联产业的优势企业成为首批成员,旨在建设跨界融合、开放合作的创新平台,着力打造服装智能制造领域的信息资源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和成果推广平台,从设备升级、产品开发、生产流程、运营模式、管理决策等方面推进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我们还将着力推动供应链优化和深度合作,建立供应链诚信。”杜岩冰强调说,“我国是纺织大国,有完备的产业链条,这原本是我们的优势,企业转型发展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当前的状况却是,很多国际大牌占用了国内优质的供应链资源,国内服装企业对优质供应链资源的整合能力则略显不足,推进服装产业供应链的深度协同发展显得重要而迫切,存在巨大的潜在价值。其中供应链诚信十分关键。”
我们鼓励智能创新,当前VR购物、智能试衣等消费者端的酷炫应用体验已不鲜于耳,但基本还停留在营销手段和娱乐功能,远远未能达到支撑产业发展的程度。因而对于大多数服装企业,还是应当立足当前,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文化元素设计、信息技术,以及新材料等方面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企业软实力,让国内品牌更有国际竞争力和民族自信。
赵建萍
 
《条码与信息系统》2017年第3期总第139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