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特别报道  正文

可信身份技术:开启智能互联新体验的钥匙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1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正如中国古语所言:“变以占先机,动则赢天下。”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唯有持续发展创新,才能紧跟世界前进的潮流。可信身份解决方案正是这个潮流中顺风的航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人、场所与物品可以通过可信身份技术更加安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采用可信身份技术,协同云计算、移动及物联网技术可以促进多种场景下多功能的商业应用,从而显著提升用户体验。
 
 
可信身份技术在多种应用场景下发挥作用
随着移动门禁技术的日益成熟,移动设备对其控制也越来越受关注。虽然目前移动设备仍是一个小众市场,但移动设备的实用功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移动门禁的优点不仅能显著提高运营效率,增强用户体验,还能增加企业安全性,并能完美融合于其他系统中。而这些优点也逐渐获得了市场上众多企业的认可。移动设备目前的主要应用领域有:使用智能手机开门、将移动设备用于身份验证,实现网上银行或数字网络的安全登录,以及电子驾照在手机上的安装等。
借助手机进行身份识别不仅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这一转变也表明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即所有事物都相互关联,并能通过APP打开——无论是登录银行账户或VPN,还是将手机作为移动驾照,或是用于验证物理凭证的真实性等等。这种模式尤其适合在大型医疗机构和大学校园中使用。以大学校园中的移动门禁应用为例,师生使用校园卡在食堂用餐,在图书馆借阅书籍,更方便地进出宿舍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将云技术融入校园卡的必要性。
 
 
可信身份识别技术的主要通信标准
截止目前,蓝牙仍是唯一能够支持跨平台移动门禁的主流通信标准。企业在投资硬件设备时,往往也希望读卡设备能同时支持蓝牙通信标准和NFC,从而应对移动行业的迅速变化,更好地迎接门禁带来的新挑战。未来,企业会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读卡、检查已安装的读卡器及其配置,进而实现读卡器系统的升级与撤销。
先进技术的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移动凭证。“公开监控设备协议” (OSDP) 的行业标准的变迁也将成为门禁技术发展的重要推手。传统物理门禁Weigand格式有诸多的漏洞,但用户对读卡设备互联性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这些因素都在不断推动市场对OSDP行业标准的更新和变迁。
将物理和数据安全性有效、方便地集成于一个凭证中是系统集成商能够创造价值的重要环节。用户热衷于移动解决方案,部分原因是他们喜欢与数字世界的互连方式。企业、大学和医疗机构也更青睐融合型凭证,希望能用可信身份凭证做更多事情,而不仅是开门。
Seos是由HID Global(以下简称HID)所开发的下一代凭证技术,可以让企业灵活地选择其所偏好的通信标准。Seos凭证技术的核心是Seos Core,它是一种安全库,可以为存储和使用数字凭证提供统一的模型。Seos Core具有媒介独立属性,使得这一技术可应用于各式各样的移动设备,无论这一移动设备是使用蓝牙通信标准、NFC或是其他未来通信标准,它都可以为门禁读卡器提供统一的界面。 
 
 
可信身份认证设备多样化
能够承载该系统的移动设备越丰富,企业就能够更大程度地使用移动凭证。在当前企业应用环境中,可穿戴设备中的扩展使用尤其引人注目。如智能手表和个人生物识别设备,在企业门禁解决方案中可以通过整合可信身份设备系统,来达到高效安全管理的目的。
而另一个适合可信身份证明使用的设备,就是目前人们人手一台或多台的智能手机。它能够将其他安全、移动的智能建筑管理功能融于一体,真正将人与物的世界紧密相连。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钥匙,也正在逐步摆脱俗套的金属材质和锁扣形态,新型的钥匙可作为可信身份证明的设备。将NFC标签中加入可信身份,并将该NFC标签贴在钥匙上,或是放置在整个设施的各个位置,这样就可以在钥匙关门时自动退房,或是利用基于云技术的身份验证使巡逻警卫在安检点打卡。集成商可将这一技术与商业维护管理软件 (CMMS)解决方案结合起来,实现消防安全设备和维护系统之间的交互运行,简化消防和安全流程,确保企业达到城市消防和安全的合规标准。
随着HID可信技术解决方案的不断创新与突破,也必将创造出更智能的环境,从而为客户与集成商带来全方位的安全身份体验。
( 特约撰稿人:  HID Global北亚太区营销总监)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18年第5期总第74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