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特别报道  正文

全球统一编码与标识助力汽车维修行业健康发展

——访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党委书记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张琳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5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技术》 作者: 殷秀凯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家用汽车的普及,汽车后市场备受社会关注。2014年9月17日,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以下简称汽修协会)与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以下简称编码中心)在京签署的“汽车维修行业全球统一编码与标识应用服务项目”确立了双方的合作关系,使汽车服务信息进入可操作层面,为汽车产品的追溯、政府监管、保险公司理赔及消费者的维权提供了有效手段,为汽修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据调查,97%的相关企业支持在汽车后市场实施推广“统一配件编码与标识”。为了帮助企业、消费者更好地了解相关规范、应用相关技术,本刊记者采访了编码中心党委书记、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以下简称自动识别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张琳。

 

张琳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党委书记兼副主任,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条码应用与推广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副社长。

1982年~1986年,在中国标准出版社编辑部工作;1986年~1989年,在中国标准出版社计算机排版中心工作;1989年~1998年,任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司二处处长;1998年~2001年,任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司国际标准处处长;2001年~2011年,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际部主任;2011年至今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工作。

 

 记者:《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在政府层面上怎么理解?

 张琳:交通运输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十部委联合发布《指导意见》,说明政府部门对汽车后市场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政府职能逐步转变,产业应该抓住转型升级的机遇加快发展。在大数据、物联网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缺少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任何产业都很难跟上时代潮流。当前,“汽车维修行业全球统一编码与标识应用服务项目”的确立及实施,预示着汽车零部件全球统一编码标识开启了一个历史新阶段,这为更多的政府职能部门对行业实行有效监管,并对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公平竞争市场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

我们将针对整个汽车维修行业开展“汽车维修行业全球统一编码与标识应用服务项目”的试点,很多企业都表示会积极配合试点工作。从汽修协会调研情况看,97%的相关企业支持在汽车后市场实施推广“统一配件编码与标识”。企业的迫切愿望将有利于统一配件编码与标识在市场上的广泛应用。

 

记者:编码中心作为统一组织、协调、管理我国商品条码、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的专门机构,与汽修协会签约“汽车维修行业全球统一编码与标识应用服务项目”,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张琳: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汽车产业在国内已经初步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汽车产品消费也逐步走向家庭大众消费模式。我们在当时就已经开始对汽车零部件及整车产品的市场进行了广泛调研,实地考察了很多国内外的汽车整车、配件企业,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行业内编码应用混乱,给相关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为了在源头上解决汽车配件产品的统一编码与标识问题,2006年,自动识别协会制定了《汽车零部件用EAN·UCC系统编码与条码标识》协会标准。

近年,伴随着汽车产品逐步走进千家万户,汽车后市场的规模日益壮大。但零部件的标识和编码混乱不堪,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假冒伪劣的产品混入配件市场,对缺陷产品召回、汽车产品的维修保养、保险理赔、市场监管、消费者权益保障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及后市场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标准化,通过统一编码与标识才能从最基础和根本上加以改变。

面对多年来汽车后市场的状况,自动识别协会近年来也一直在积极研究如何配合政府监管部门规范市场。2013年,自动识别协会与汽修协会开始了关于规范配件市场的技术合作交流,双方经过多次研讨后达成共识:通过采用全球统一编码与标识系统,充分运用标准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大数据、物联网,以及汽车维修行业转型升级、服务民生等发展进程中,建立汽车维修配件追溯体系,保证配件供应渠道信息公开、透明,实现汽车维修配件可溯源、可追踪;当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追偿、可追责,以促进维修行业的健康发展。2014年9月17日,编码中心与汽修协会就“汽车维修行业全球统一编码与标识应用服务项目”的合作在京签约标志着双方将通过在汽车配件产品、汽车维修与流通企业,以及行业管理中采用标准化的全球统一编码与标识,为我国汽车维修行业规范服务、规范管理,为打击配件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电子商务、市场监管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记者:从汽车后市场目前面临的现状与问题来看,如信息化建设、配件追根溯源、打假保优、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您认为“全球统一编码与标识系统”与维修行业应用的结合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吗?为什么?

张琳:汽车维修行业是我国方兴未艾的汽车后市场的中坚力量和纽带,是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在整个汽车产业流程中最根本的是零部件,如果使用全球统一编码便可以实现零部件的追踪溯源,“全球统一编码与标识系统”与维修行业应用的结合给零部件的追踪溯源带来了契机,它不仅关系到汽车的品牌、信息标准化,更关系到以后的产品质量追溯,包括销售、服务等。例如,由保险业和质检总局执法司支持,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汽车维修配件工作委员会组织成立的“汽车配件打假保优协作网”要实现追踪溯源,就需要用全球统一编码与标识作为追溯依据。全球统一编码与标识在汽车维修行业的普及应用将促进市场结构的优化,激发市场活力,给汽车维修市场及相关产业带来显著的效益。

 

记者:在“汽车维修行业全球统一编码与标识应用服务项目”的实施中,如何充分发挥编码中心的优势资源开展工作?

张琳:编码中心首先要做好各项本职工作,包括编码注册、续展、培训、相关标准的制定、宣传推广、技术支持以及二维码(汉信码)在零部件本体标识上的应用等,努力服务好汽车维修行业。

汽车维修行业应用统一编码与标识,以及落实《指导意见》的各项举措,关系到八十余万家企业和数亿消费者的利益,关系到该行业的升级和发展,编码中心、自动识别协会将按照李克强总理在中国质量大会上提出的“坚持标准引领”的指示精神,发挥好统一管理我国物品编码的职能作用,努力与汽修协会配合,加快行业法规建设,建立汽车维修行业的标准化体系;特别是配件生产企业、维修企业、流通企业的统一编码与标识,汽配产品、服务质量的提升与可追溯,相关标准的制定;编码中心和各地分中心将加强服务,积极辅助当地的企业,帮助他们解决相关问题;发挥自动识别协会会员系统集成的优势,与汽修协会及产业一起,共筑中国汽车维修行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明天。

截止到11月3日,我们与汽修协会已经联合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济南、杭州、天津7个地区召开了“‘变革、战略、发展’构建中国汽车维修业新格局研讨会”,国内外汽车企业都踊跃参会。开展研讨会的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全球统一编码与标识相关的技术培训,以加快项目的实施。编码中心也已组织专门力量支持汽车维修行业商品条码的注册与服务工作。

有关“汽车零部件统一编码与标识”的地方标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也正在陆续出台,国家标准将在今年底报批,有望尽快颁布。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将为汽车配件生产、流通、维修,汽车后市场的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质量保障体系、云服务平台等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部分汽车维修、流通企业以及汽车配件产品企业原有的编码能否与“全球统一编码与标识系统”兼容?使用全球统一的编码对实现汽车维修行业的反垄断、维修信息透明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有何影响?

张琳:全球统一编码与标识是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 “汽车零部件统一编码与标识”国家标准可以兼容汽车企业原有的OE码及内部管理代码,并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建立映射关系,保证企业顺利过渡到应用全球统一的编码与标识。在汽车维修行业中小企业居多,信息化水平不一,我们的自动识别协会将组织专家以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利用网络平台向社会提供服务;并通过技术培训及个性化服务的方式,促进维修行业企业尽快实施。

我们坚信,全球统一编码与标识的应用将促进维修信息公开透明,保障所有维修企业平等享有获取汽车配件生产企业产品的信息,推动汽车维修市场公平竞争,打破维修配件渠道垄断,创新流通模式,提升汽车维修质量,优化服务流程,提升便民服务能力。

 

记者:使用全球统一编码标识将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好处?

张琳:汽车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需要维修,有时整车可能在消费者使用过程中某个部件出现问题,企业便可以准确有效地找出问题配件,方便地依据全球统一编码实施召回。同时,消费者可以通过查询唯一编码,了解汽车产品部件的相关信息,甄别假冒伪劣产品,避免上当受骗。汽车配件产品编码与维修企业的位置码绑定应用,也为配件产品质量追溯、品牌化发展,维修企业服务质量评价与维修质量责任界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与投诉受理、保险理赔、金融服务、政府监管、云平台服务等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标准化数据依据。采用统一编码与标识的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及人工成本,提高行业管理、市场流通、商品交易及大数据、物联网应用的效率。今后在维修单上还会印有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清晰地查询产品的生产、流通、维修、理赔等相关信息,保护自身权益。让中国人的汽车生活更加安全、便捷,是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 2014第6期(总第51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