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条码技术  正文

规范管理助力甘肃商品条码良性发展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5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周红宇

以商品条码为基础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简称GS1系统)在商业、食品及安全、物流、医疗卫生、出版、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管理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企业经营和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社会效率。从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角度出发,为推动甘肃省商品流通信息化的发展,加强对食品、药品、家用电器等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商品的质量安全追溯工作。
 
商品条码工作迫切需要规范化、法制化
甘肃省商品条码工作自1992年开展以来,截止2018年11底,注册系统成员保有量2894家,涵盖了食品饮料、日杂品、服装鞋帽、电工电器、医药、农副食品、仓储等行业。在推动商品条码规范化的工作过程中,伪造、冒用、非法转让、出租商品条码和使用商品条码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一些电商平台和农村的小超市中,劣质三无产品伪造、冒用系统成员的条码标识进行销售的情况时有发生,致使已注册的系统成员企业遭受严重经济损失,让消费者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蒙受损失,造成市场秩序混乱。为维护好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商品条码的应用管理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轨道,甘肃省制订了《甘肃省商品条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主要目的是明确商品条码的管理和监督检验机构;明确商品条码工作程序;规定商品条码的注册、编码、设计、印刷等环节的管理制度;规定违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办法》以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57号颁布,自2009年9月1日起实施。自《办法》实施以来,对规范全省市场秩序、推动商品条码在电子商务和商品流通等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办法》的实施对规范甘肃省商品条码工作,加快条码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以条码为基础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办法》推动条码技术应用普及
《办法》自2009年实施以来,全省条码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商品条码数量逐年增加
《办法》的实施推动了甘肃省条码的应用,商品条码系统成员注册数从2010年的155家增长到2017年的557家;商品条码系统成员续展数从2010年的453家增长到2017年的686家(如图1)。 
图1  甘肃省商品条码系统成员年度注册和续展用户数统计
 
商品条码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生产型企业30863家中有2894家注册使用了商品条码标识,占生产企业的9.38%。食品饮料行业占34.44%,农副食品占31.54%,批发零售业占7.25%,医药行业占4.28%(如图2)。系统成员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农副食品、批发零售、医药等行业。自《办法》实施以来,全省商品条码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且应用范围向纵深推进,由简单的自动结算向企业内部更深层次的产、储、销、物流等内部管理工作推进。80%以上的注册企业通过扫描条码进行生产、仓储、销售和物流管理。商品条码对企业管理的优势作用已经让系统成员企业受益,特别是在企业内部生产、物流运输和销售工作中,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率。
图2   甘肃省商品条码系统成员的行业分布
 
提高了商品条码标识的印刷质量
《办法》实施前,甘肃省商品条码标识的印刷质量问题较多。一些注册系统成员企业对条码技术理解不全面,在商品标签设计时对条码的颜色、大小等理解有偏差,造成设计错误。大多数印刷企业不了解商品条码知识,不具备商品条码印刷及检测能力,没有建立完备的商品条码印刷质量保证体系,造成商品条码标识存在着条码左右侧空白区不足、符号等级太低等现象,扫条码时容易出现误读、拒读、识读效率低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办法》实施以来,全省积极开展印刷企业的资格认定工作,使全省商品条码质量合格率达到了96%以上。
为查处商品条码违法案件提供了执法依据
《办法》实施以来,甘肃省查处的商品条码违法案件中,主要以“未经核准注册使用厂商识别代码和相应的商品条码”违法行为居多,违法行为主要表现为未经核准注册使用厂商识别代码和相应的商品条码,使用未及时变更的商品条码以及使用过期的、已经注销的商品条码和未经备案使用境外注册的商品条码等。通过全省各级质监执法部门的执法工作,确保了甘肃省商品条码工作的健康规范发展,维护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甘肃省标准化研究院   周红宇

《条码与信息系统》2019年第2期总第150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