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条码技术  正文

新时代加强我国物品编码 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04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王佩亮

新时代物品编码事业面临机遇挑战,需要着眼“高、精、稀”,抓好“三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识才”“聚才”“爱才”“用才”“容才”,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发展机制,力求为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生活中,黑白相间的一维条码、二维条码处处可见。它有时出现在商场、超市,有时出现在医院、学校、机关企业......有时出现在食品、服装、医疗器械上,有时出现在图书票据、五金工具、化工建材上......人们也可以通过条码进行线上交易;它也能应用于物流运输、工业制造、军事国防......。它像物品的“身份证”,在一次次“嘀嘀”的扫描声后,把人们的生活打理得便捷、顺畅。条码技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我国开始推广,逐步应用在各领域。经过了3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条码技术应用大国。物品编码作为商品在全球贸易流通中的“身份证”,广泛应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在物品编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政府监管、服务行业企业和服务民生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我国物品编码工作及专业技术人才发展概况
我国物品编码工作概况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下属的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以下简称编码中心),是统一组织、协调我国商品条码、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的专门机构,1988年成立,1991年代表我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负责推广国际通用的、开放的、跨行业的全球统一编码标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标准,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和标准化解决方案。在全国设有47个分支机构,形成了集编码管理、技术研发、标准制订、应用推广以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覆盖全国的工作体系。目前,国内注册使用商品条码的企业数量达37万家,使用商品条码的产品总数超过1亿多种,数百万家商超、98%以上的快速消费品采用商品条码;超过6亿的手机用户通过商品条码查询产品信息,每天手机扫描条码超过3000万次。商品条码在我国商业零售、物流配送、产品追溯召回和消费者安全、医疗保健、产品防伪、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国际方面,我国的商品条码工作一直与国际接轨,在物品编码规范管理、战略研究、理论研究、重点领域应用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我国的商品条码系统成员数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自主研发的汉信码已成为国际自动识别协会标准,并即将完成ISO标准制定。伴随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商品条码为核心的物品编码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市场监管、服务行业企业和服务民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专业技术人才发展概况
回想30年前,商品条码研究在我国基本处于空白,许多产品因没有条码而不能出口,或被外商以需要贴条码或重新包装为由,肆意压低价格。那时候的物品编码专业技术人才坚定理想信念,以敏锐的眼光和强烈的时代使命感,认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产品出口创汇是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他们勇于开拓,积极跟踪研究国际物品编码技术,实现条码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解决了那个年代我国产品出口的关键技术壁垒。
当时的物品编码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十几人,他们视条码技术研发和应用为己任,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向国家报告国内外物品编码情况,促成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并代表我国加入EAN组织。
之后,他们以顽强的作风,艰苦拼搏,克服重重困难,砥砺奋进、迎难而上,用汗水和心血铺就了一条艰辛之路:从最初艰难创业,解决我国产品出口和国内商业流通的亟需;到抓住经济快速发展、全国统一市场建立的发展机遇,催生超市和连锁经营业态,保证零售业自动化、信息化快速发展,再到进入新世纪,伴随信息化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度发展,物品编码标识工作全面开拓,大力拓展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和消费者安全、电子商务、商品数据资源服务等方面的应用,物品编码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摸索,勇敢前行,通过30年勇敢拼搏,基本形成了一支较为成熟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这支队伍遍布编码中心及全国47个分支机构和分支机构下设的300多家条码工作站,人才总数超过2000人。这支队伍面对国家改革浪潮,勤恳工作,勇于开拓,有力支撑了我国标准化和市场监管工作的发展。
 
国家发展要求物品编码工作加强人才建设
社会经济发展为物品编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新时代,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发展,智慧供应链、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健康等新应用不断涌现,技术、资源、产业和市场跨时空、跨领域不断融合,网络经济、分享经济、众创空间、线上线下互动等产业、业态、模式不断创新,许多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和消费模式被颠覆,物品编码作为商品在全球贸易流通中的“身份证”,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和潜能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满足社会进步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物品编码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也提出,“建立健全以产品编码管理为手段的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在事中事后监管中的作用,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监管创新,努力做到监管效能最大化、监管成本最优化”,体现出物品编码及其核心数据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面对体制机制、标识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变化等现实挑战,物品编码工作要集中精力,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增长、服务“放管服”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我国产品出口和对外贸易,服务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快车。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面对时代发展对物品编码事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加强人才建设,以实现事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贡献及自身的蓬勃发展。
 
加强新时代物品编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分析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站在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着眼“高、精、稀”,加强物品编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抓好专业技术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从物品编码事业整体来看,还面临着科研积淀少、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等挑战,但仔细分析,其研究领域“精专”是优势。在产品数据信息资源建设、物品分类编码、物品唯一身份标识等细分领域,编码中心的技术研究有着最悠久的传承和最深厚的积淀。在物品编码及自动识别技术领域,编码中心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能力代表着国内的先进水平,二维条码、物品编码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编码中心有信心并应坚持走“小而专、小而强”的发展路线。
30年来,编码中心一直致力于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近几年,和分支机构一起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食品安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制修订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相关标准120余项,取得技术专利成果21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9项。物品编码事业应当继续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依托物联网、二维条码、物品编码等技术研究室,以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建设为牵引,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加快聚集培养一批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在“高”水平人才上下功夫。通过国家级专家培养、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推荐、“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等,带动重大科技创新突破。
抓好物品编码专业精英人才队伍建设
精英人才处在人才金字塔的中上部位,是事业发展的骨干中坚力量。目前编码队伍中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硕士,正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才是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抓好精英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保持事业活力,维持又好又快发展。当前重点要围绕新经济、新业态亟需,在物品编码基础理论、二维条码、物联网标识、食品安全追溯等新技术研究方面,加快精英培养,发挥精英作用,尽快促使相关研究跻身国际领先地位。
抓好国际化和新兴业务人才队伍建设
当下,编码中心是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的重要成员,已经跻身GS1管理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进入国际物品编码组织最高决策层,实质性参与全球编码战略和运营决策。作为“领跑”者,编码中心一直积极参与国际编码事务,承办国际会议,并为“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提供物品编码技术支持和培训,工作成果得到国际物品编码组织的高度认可。随着大国地位的不断凸显,物品编码事业中,人才的国际化管理能力必须与业务发展相匹配,才能跟得上发展的步伐。在当前国际化人才略显薄弱的情况下,应当加快培育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物品编码国际化人才队伍,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
坚持业务布局与队伍建设同部署、共谋划。在本轮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编码中心增设了承担技术研究成果转化,承担商品信息服务产品的开发与市场化运营的部门,同时,在编码中心和地方分支机构设立了应用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专业技术岗位。人才工作要突破传统模式,为这些部门、岗位探索灵活的人才选聘方式,运用好国家在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加快集聚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的新兴业务人才,积极促进物品编码成果转换,推进转型升级,赢得发展主动。
 
推进新时代物品编码专业技术人才发展机制
队伍建设离不开机制的建立健全。如何在加强物品编码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专业精英人才,国际化、新兴业务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培育好人才、凝聚好人才、经营好人才、成就好人才,需要良好的人才发展机制。应当把握人才发展规律,探索“识才”“聚才”“爱才”“用才”“容才”的措施,努力把物品编码专业技术人才第一资源经营好,管理好,加强人才核心竞争力。
“识才”有慧
重点是更新人才观念,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积极解决事业发展中的重物质投入、轻人才开发,重短期使用、轻长远发展等问题,整体谋划和统筹推进集技术研发、标准制订、应用服务和市场开拓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主动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在发现和使用人才上下功夫。二要树立科学的育才观,以提高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为基础,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形成协同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突出需求导向,尽快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细灌溉”。人才培育要向专业基础扎实、忠于物品编码事业的精英人才倾斜。可以结合国家治理需要、事业发展,有规划、有目标地提升物品编码精英人才的大局观和技术研发、标准制订、市场服务、应用创新能力,为人才创造参加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可以选派国家和地方物品编码精英人才互相交流学习,到国际总部、企业一线锻炼体会,在实践中提高素能。要注重年轻专业技术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的发现、培养和选拔,大力倡导立足岗位成才的良好风气。
“聚才”有方
重点是营造良好人才环境,形成人才聚集的磁场效应。一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专业技术人才是物品编码最宝贵的资源和可以依靠、信赖的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人才的作用,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政治引领、事业关怀和生活帮扶,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抓实抓细人才思想政治工作,激励人才传承事业发展初期编码工作者爱国、求实、开拓、奉献的精神,全力营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拼搏的人才氛围。二要通过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带动,精英人才做表率,形成善于钻研、勇于创新的人才环境。要将物品编码文化融入大市场监管文化,激发专业技术人才爱岗敬业、奉献祖国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三要强化社会对物品编码事业的共识,不断加强人才储备。要增强物品编码影响力和科学普及力度,用好“条码进课堂”等工作项目。编码中心自2003年开展“条码推进工程”,实施全国高校“条码技术与应用”课程推广项目以来,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270所高校开设条码课程,数十万名高校学生参加物品编码知识学习,为推进高校“产学研”合作,储备条码后备人才积攒了力量。
“爱才”有诚
重点是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保证改革进程中队伍不散,战斗力不减。一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等倾向,拓宽人才评价渠道。二要突出价值创造导向,健全适应事业发展和岗位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绩效考核体系。打破人才编制界限,明确专业技术岗位职责、工作程序、目标任务和奖惩认定。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从实际出发,设定不同岗位分类量化的考核指标,避免考核僵化,“平均主义”。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的考核,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大对市场化内容的考核和激励。三要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奖励机制。对在执行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重要任务、承担重要专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物品编码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中有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明显的,要导向鲜明地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四是对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二维条码、物联网、射频检测等前端市场应用研究及高层次人才岗位,收入分配同市场价位对标,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实行强关联,强挂钩,探索形成有竞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薪酬体系。
“用才”有识
重点是放手使用人才,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用当其实、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一是坚持人岗相适。更加合理地规划编码中心和地方分支机构的用人情况,优化岗位设置,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力争把每位人才都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二是坚持岗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形成用当其实、公平公正的人才选用机制,努力使不同专业特长、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都享有成长成才成功的机会。
“容才”有量
重点是营造人才担当作为的干事氛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以“容才的雅量”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要学习《意见》要求,结合专业技术干部人才特点,尊重人才个性,注重发挥人才优势和特长,为人才营造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氛围。宽容人才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建立健全既有弹性又不失规范的人才容错纠错制度,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大胆作为,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专心致志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建功立业。
常言道,三十而立。经过30年发展,我国物品编码事业已经“立”起来且前景广阔。新时代加强对物品编码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的思考,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高质量发展,激发队伍活力,确保事业薪火相传的迫切需要。编码中心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发展机制,用心培育人才、凝聚人才、经营人才、成就人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为物品编码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条码与信息系统》2020年第1期总第155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