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物联网  正文

拥抱物联网世界构筑商品大数据生态系统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张成海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03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郑 昱

商品条码系统目前已在零售业、医疗行业、物流运输、食品安全、金融业等领域广泛应用。仅零售业,全球每天扫描商品条码的次数达500亿次,每年为全球快消行业节省3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医疗、物流运输、食品追溯、金融业等各行业都在广泛运用商品条码系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物联网正在开启一个新时代,拥抱物联网才能拥有未来。物联网实现物与物的相联、人与物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拓展和深化与万物联系的过程。
 

 2016年10月30日,全球目光聚焦江苏无锡,“2016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以下简称物博会)盛大召开。在物博会“物联网+大数据”高峰论坛上,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以下简称编码中心)主任张成海。

编码中心作为我国商品条码管理推广应用的专门机构,主要围绕物品编码、条码、二维码、RFID及其在相关领域应用开展研究和标准制定工作。编码中心从1995年开始就在商品条码系统与商品大数据建设方面进行尝试工作,特别是近十年,在物联网、产品追溯、物流和电子商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条码作为改变世界的重大发明之一,历经80年的研究与发展,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编码标识技术体系。商品条码已成为世界通用的商贸语言,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信息化发展以及物联网的建立,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产品安全关注度逐渐提高,企业单品标识应用需求迅速增长,由单品标识承载的商品大数据市场应用进入爆发期,编码标识作为全球商品唯一身份证,从自动结算、供应链信息共享到整个物联网领域的产品数据服务,其作用更加突显。” 

“构建中国商品大数据的生态系统,共同构建基于统一编码的国家级商品大数据平台”是编码中心的战略发展方向,在张成海看来,“未来,商品大数据将在提升中国制造质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物联网产业化发展等方面会发挥出更为关键的作用。”

 

商品条码起源与发展

商品条码起源于美国,当时主要目的是实现自动结算和自动记录销售信息。从1932年,尝试通过穿孔卡片技术进行销售和库存管理;在1952年伍德兰德发明条码专利,再到1972年,美国辛辛那提超市第一次识读箭牌口香糖的条码实现超市的自动结算;再到1973年,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成立,美国和加拿大等北美地区商品零售结算中开始使用商品条码;用40年的时间成功实现了从梦想到现实的突破。

从1973年UCC成立,到1977年欧洲12国成立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AN推广商品条码,到2005年EAN和UCC合并为一个组织--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再到2016成功实现全球组织整合,几乎又是40年。经过这80年的艰苦努力,已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编码标识技术体系,这就是GS1全球统一标识体系。


商品条码系统(GS1全球统一标识体系)

商品条码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商品编码标准体系;二是数据载体标准体系;三是统一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技术标准。商品条码系统已经构成了涵盖编码、数据载体、数据共享的完整技术体系,为物流供应链数据的表达、存贮和交换提供了统一、基础的技术标准。


编码标准

商品条码系统一开始只是在零售结算环节。随着生产管理和物流管理的需要,逐步向仓储、配送、原材料采购等环节延伸扩展。商品条码系统也不断完善。

在编码层面最初的零售13位编码,到后来出现的物流单元标识代码SSCC、位置码GLN、资产标识GRAI/GIAI、储运单元标识代码GISN/GINC等。这些编码标识丰富了编码标准,满足了各种包装等级、各种产品组合单元、各种物流设施、各种物流操作主体等对编码的要求,实现了商品从原材料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最终消费者的各环节物流和信息流的统一。


数据载体标准

数据载体是为了解决承载编码信息的自动采集,它解决了计算机应用中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实现了信息的快速、准确获取与传输,是信息管理系统和管理自动化的手段。例如用于标识商品的EAN-13,用于标识包装箱的ITF14等条码;QR码及Data matrix等二维码;以及RFID标签等。数据载体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数据交换与共享标准

为了满足贸易伙伴传送交易数据和各种信息沟通、以及自动识别和自动处理,商品条码系统还包括数据交换与共享标准,并且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在贸易信息系统之间进行自传输。目前数据交换与共享标准主要包括用于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商品主数据全球信息同步网络(GDSN)、用于数据交换的eCOM、GS1XML、以及用于记录事件数据EPCIS。

从手工处理时代到信息时代,商品条码系统实现了对管理对象和操作对象的自动识别,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手工劳动。是减少差错、提高效率的有力工具。其中,二维码技术、RFID正在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基于物品编码和自动识别技术的移动应用、电子商务应用、智慧物流、产品追溯等领域的应用呈高速发展态势。

 

物联网与商品编码密不可分

纵观商品条码系统的发展历史,它与新技术和应用同步发展。随着新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推动着商品条码系统的快速发展。同时,商品条码系统带动了编码标识技术的进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提升,引领和支撑新的应用不断涌现。编码标识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信息自动识别和自动获取能力,提升了对物品编码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能力,推进了物联网的发展,为大数据的产生提供了基础手段。

物联网产生与商品编码息息相关,本世纪初的EPC物联网本身就是“产品电子代码(EPC) + 射频识别(RFID) + 互联网(Internet)”, EPC系统的出现, 开启了物联网发展之路,也为物联网发展做出巨大贡献。ISO/IEC18000-63标准就是EPC C1G2标准转化过来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电子标签标准;EPCIS标准也与2015年9月批准成为ISO/IEC19987国际标准,是产品追溯所需的重要标准。

 

商品条码的广泛应用,推进了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发展的同时,对商品编码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通过编码物物相连,必须要求一物一码。对单品的跟踪管理必将催生万亿级数据的产生。

 

我国商品大数据初探

编码中心搭建了国家产品基础数据库,尝试为社会提供商品大数据服务。目前已有近30万家条码企业,6000多万种产品信息,每天新增3万种产品数据,具备了一定的产品数据应用与服务规模。


国家产品基础数据库是重要支撑

在国家产品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实施“一库四平台”(产品基础数据库、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国家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平台、国家产品质量信用平台、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与公共服务平台)战略,在全球制造业和零售业数据同步、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产品质量信用等领域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依托国家产品基础数据库,目前,编码中心为政府机构、大型企业、电商平台提供了政府监管、可信数据源、信息标准化、产品信息追溯、电商数据交互及共享等多样化的商品数据服务。现在几乎所有通过条码查询产品信息应用的后台支撑,都利用了编码中心的6000万数据,如阿里巴巴、京东、1号店等知名电商。

国家产品基础数据库参与全球数据共享

在跨境电子商务等应用的驱动下,中国、美国、德国等国在GS1的框架下,搭建全球数据共享云,目标是实现GS1的105个成员国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商业增值。将来,在我国可以通过扫描条码得到全球的商品信息。

商品精准化管理产生万亿级商品大数据

当前,企业对商品的精细化、精准化管理的应用需求日益增加,需要通过一物一码的单品级管理,来解决商品的单个追溯及数字营销等实际应用。这就意味着,商品的编码要品类及编码精细化到单品级编码,构成一物一码的标识体系。6000万商品条码数据将会扩展成万亿级的海量数据。从而形成涵盖商品条码信息、单品编码信息的万亿级商品大数据。

万亿级商品大数据,会带来万亿级编码的查询、调用、信息交互,必然产生商品的大交互数据;商品的交易、供应链上的交易,又会形成大交易数据。这些大数据融合,通过大数据处理和分析,从而产生各种有用的信息。

打造大数据生态系统

以商品统一编码为基础,打造由品牌商、零售商、物流企业等供应链参与方,以及标识设备供应商、产品检测机构、移动服务商、解决方案服务商等多方参与,用商品统一编码作纽带,汇聚生态链上多个环节的静态和动态信息,共同构建中国商品大数据生态系统。

在这一生态系统下,编码中心提供全方位的物品编码服务,包括商品条码、批次编码、单品编码等。为商品大数据提供基础支撑;通过平台的搭建,实现商品大数据的应用与服务,形成覆盖品类级、批次级、单品级物品编码标准及编码注册、解析等公共服务模式。

编码中心将致力于做好中国商品统一编码的赋码机构,大力推进商品条码系统在各领域的应用,并提供全方位商品数据服务。通过发起成立我国商品大数据联盟,打造我国商品大数据生态系统,与各方共同构建中国商品大数据服务平台。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16年第6期总第63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