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要闻  正文

耐克FuelBand引发的反思 可穿戴行业向软件转型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7日 来源:网易科技

导语: 要是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公司之一都无法在该领域取得成功,那大量在开发类似设备的创业公司还有什么希望呢?

5月7日消息,国外媒体撰文称,耐克最近大幅裁减FuelBand硬件团队人员,将重心放在健身软件上。这在业内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同行纷纷反思,可能标志着该行业将出现将重心从硬件转向软件应用的趋势。

 上个月有关耐克停止开发FuelBand运动腕带的报道震荡整个可穿戴行业。

虽然像谷歌眼镜这样更未来主义的设备更受瞩目,但目前新兴的可穿戴技术市场的大部分销售还是来自诸如FuelBand、Jawbone、Fitbit的运动腕带。

不过耐克并未完全放弃数字健康业务,它正将重心从硬件转向应用软件。“我们目前更多专注于体验的软件部分。”耐克CEO马克·帕克(Mark Parker)上周向CNBC表示。

耐克并不想要在硬件领域与苹果和三星这样的巨头正面交锋。业内盛传苹果在开发支持健康追踪的“iWatch”,而三星旗下的Gear Fit腕带也能够追踪步数和心率。

 

侧重软件

健身技术初创公司Lark的CEO茱莉亚·胡(Julia Hu)一年多前作出了同样的决定。

售价160美元的Lark腕带和配套的智能手机应用正在苹果零售店出售。茱莉亚·胡称,Lark成功帮助消费者不用依靠药物就能克服失眠问题,不过硬件同样是它的掣肘。消费者不满蓝牙配对等问题,而且也常常忘记佩戴——这类腕带的常见问题。

Lark的设备功能也受限于尺寸和能耗要求。“由于耗电量大,可穿戴设备放弃了数据挖掘。”茱莉亚·胡说道,“这就是可穿戴设备基本上只能够告诉你你今天走了多少步的原因。”

因此,Lark停止开发硬件,转而开发了一款新的智能手机应用。其应用无需购置另外的可穿戴设备就能追踪步行和跑步活动。Lark能够依据所收集的数据提供健康指导,从中收取月费。

三星为其新一代旗舰机Galaxy S5免费捆绑了健康应用。与FuelBand、Jawbone和Fitbit的产品一样,该手机也内置运动传感器。“我认为可穿戴传感器的定义需要彻底改变。”茱莉亚·胡说,“我想终极的可穿戴传感器就是你的手机。也许,与其花100美元买个可穿戴设备,你倒不如一个月花几美元获得健身激励和指导。”

颇为流行的在线减肥追踪服务MyFitnessPal上周也给其iPhone 5s应用加入计步功能,iPhone 5s跟Galaxy S5一样打造专门的运动传感芯片。MyFitnessPal目前拥有超过4000万名注册用户。

由于面临这类应用的竞争,部分运动追踪设备厂商更注重软件开发,而其它的一些公司则寻求打造出更加先进的可穿戴设备。

“传感器和硬件很不错,但它们是‘桌上筹码’。”Jawbone平台经理安德鲁·罗森塔尔(Andrew Rosenthal)3月接受采访时表示,“帮助人们追踪信息的确重要,但并不足够。关键在于,帮助分析那些数据,驱动用户的行为改变。”

 

投资者担忧

风险投资者仍给新健康类应用创业公司提供资金。上周,Index Ventures向失眠治疗应用Sleepio开发商Big Health投资了330万美元。Sleepio可通过分析Jawbone Up等腕带收集的数据帮助解决失眠。

然而,由于两大巨头三星和苹果的入局,部分投资者变得更加担忧。“可穿戴市场也许有点过热。”旧金山硬件创业公司孵化器Lemnos Labs联合创始人杰里米·康拉德(Jeremy Conrad)指出。他称,他可能只支持针对细分领域的产品。“可穿戴设备不好做,但做好了的话还是很有前景的。”

蒙特利尔初创公司Carré Technologies着眼于该市场的高端部分。它的Hexoskin产品将传感器整合到衣服当中,能够追踪运动员的心率、心律、步数和呼吸型式。加拿大滑雪者曾利用它来备战索契冬奥会。

另外,部分科技行业人士认为,多数人更倾向于在手机上使用应用,而非穿戴或者携带另外的硬件。“该类设备需要占用身体的位置。”联想首席技术官彼得·霍腾休斯(Peter Hortensius)指出。

联想正在其实验室测试可穿戴设备,但计划伺机而动。“我不知道怎样的可穿戴解决方案能够成功,因此我们在进行一些很有趣的试验来寻找答案。”霍腾休斯说道。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