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要闻  正文

电商布局线下实体店 “新零售”向实体迈进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7日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无论是实体零售企业还是电商都在悄然布局变化中的零售市场从单一渠道向覆盖实体店、电商、移动端和社交媒体的全渠道零售体系转变而这背后如何进一步拥抱互联网、新技术成为关键。
阿里巴巴日前展示的无人商店吸引了大量关注的目光。而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倡导的“新零售”也正由概念向实体迈进。
实际上无论是实体零售企业还是电商都在悄然布局变化中的零售市场从单一渠道向覆盖实体店、电商、移动端和社交媒体的全渠道零售体系转变而这背后如何进一步拥抱互联网、新技术成为关键。
电商积极布局线下实体店
扫码进入点一杯咖啡通过人脸识别等待叫号选好商品无须解锁手机即可完成付款……前段时间开业的阿里无人便利店“淘咖啡”俨然一派“未来超市”的景象。
“目前我们计划布局10万家线下智慧门店用平台能力重构消费者和门店的关系。”阿里巴巴商家事业部总经理叶国晖说“通过数据沉淀和分析消费者无论是线上线下都能得到相同的体验。”
据悉早在2016年的双11期间阿里旗下的天猫商城就已对家装、生鲜等领域的6万家线下门店进行了全面电子化并对门店的开设地点、商品定价和商品展示等方面做了精准布局。
8月14日阿里无人零售店项目团队更是确认已被纳入“天猫新零售战略大图”并进驻“新零售技术实验室”以攻克更大客流量、更复杂商业场景下的无人零售难题。
除了阿里不少互联网科技企业也在积极布局线下。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2016年开始建设线下实体店——小米之家。截至目前中国境内已有137家小米之家。
“目前小米之家的‘坪效’已达到中国第二。在印度班加罗尔50平方米的小米之家开业第一天就涌入了1万人销售额达500万美元。”小米科技CEO雷军认为小米之家的经验证明网商完全可以进入实体领域进入“新零售”。“线下零售要达到线上的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关键在于极致的产品体验和高效率的运营。比如做好线上线下的引流并形成互动。”
“平台输出的‘能源’对消费者和传统百货来说就是提升效率缩短供应链减少库存时间。”银泰商业CEO陈晓东说。
“新零售”是产业链的整体革新
无论是收购线下实体店还是赋能传统门店业内形成的普遍共识是“新零售”将是产业链的整体革新。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认为无人超市意味着每位进店客人都会被单独辨别每一个订单都是一个数字化的订单。因此超市可以灵活调整供应链和货品摆放位置而顾客也可以及时收到补货通知等信息。“这才是无人零售最大变化和价值所在。”
对此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互联网对零售行业的改变更多显现在交易端但对供应端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加深零售业的变革是物联网和智能化对整个行业的深刻改变。
“将所有行为数字化后线上与线下零售就没有什么不同关键是如何洞察和获得数据。现在有大量的网商从网上销售(sellininternet)走向互联网制造(madeininternet)供应链的上游。这是‘新零售’带来的转变和尝试。”张勇说。
阿里启动三年多的“淘工厂”项目是一个对接零售终端和供货商的平台对接的主要是小规模、个性化的订单。“我们帮助大量实体店铺和网店稳定供应链提升效率、品质降低成本、风险。”淘工厂负责人袁炜介绍。
“除了开店我们也关注供应链的整合。”雷军介绍说目前小米已经将90多家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了互联网整合为的是追求统一的风格和适合门店的产品组合。
完全融合还需假以时日
虽然“新零售”前景光明但专家指出电商想要“重构”线下实体并不那么简单。目前线上线下仍处于割裂状态“同款同价”还未真正形成要实现“新零售”还需时日。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杨柳勇认为互联网企业的“脱虚向实”属于商业业态的变化。电商虚拟经济在疯狂奔跑几年后也需要拥抱实体经济共同重构传统业态创新用户消费体验。
“伴随‘新零售’的发展思维方式、营销方式、品牌理念都必须跟着转变。”耐克中国大中华区资深供应链总监常远认为这些和新技术融入一样都需要时间。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来看“新零售”还刚刚起步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新零售”与供给侧改革、虚实结合以及消费升级等大背景密切相关。
“零售业正在从价格型消费向体验式、个性化的价值类消费转变。”百联集团董事长叶永明说时代虽然不断在变但消费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消费者希望买到更加丰富、优质的产品以及更好的服务和体验这依然是“新零售”的要义所在。
“‘重构’会成为‘新零售’的关键词。”张勇认为“新零售”是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将“人、货、场”等传统商业要素进行重构的过程包括对生产流程、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和消费体验的重构。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