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要闻  正文

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再创新高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24日 来源: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前,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突破2.4万亿元,延续“十三五”以来两位数以上增长态势。《公报》显示,去年中国R&D经费投入再创新高,投入强度持续提高,其中企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创新动能。

R&D经费投入强度提高

R&D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活动规模与强度的重要指标。《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R&D经费投入总量达到243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由于R&D经费增速比现价GDP增速快7.2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强度(与GDP之比)达到2.40%,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创近11年来新高。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R&D经费投入也呈现稳中有进态势——

总量稳定增长。2020年,我国R&D经费总量约为美国54%,是日本的2.1倍,稳居世界第二;2016—2019年,我国R&D经费年均净增量超过2000亿元,约为G7国家年均增量总和的60%,成为拉动全球R&D经费增长的主要力量。

增速全球领跑。2016—2019年,我国R&D经费年均增长11.8%,增速远高于美国(7.3%)、日本(0.7%)等科技强国。

强度追赶加快。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我国R&D投入强度水平已从2016年的世界第16位提升到第12位,接近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本报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国研发费用投入不断加大,创新被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从过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如今越来越重视原创性、基础性研究,这将有利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向中高端迈进,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企业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全国R&D经费投入创新高,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态势也进一步巩固。

从省份看,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8个,分别为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上海、四川和湖北。

分区域看,中西部地区研发投入增势良好。2020年,东、中、西部地区R&D经费分别为16517.3亿元、4662.9亿元和321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2%、12.0%和12.4%,中西部地区增速连续4年超过东部地区,追赶态势明显。

在各类活动主体中,企业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20年,企业R&D经费186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占全国R&D经费的比重达76.6%,对全国增长的贡献达77.9%。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15271.3亿元,比上年增长9.3%;投入强度为1.41%,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重点领域R&D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创造条件。

在刘向东看来,当前企业发展面临新的市场环境,要想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就需要依靠创新,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企业要在行业赛道上攻坚克难,有所突破,才能不被轻易替代。不少企业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正加入到重视研发投入的队伍中来。

创新支持政策取得实效

鼓励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全社会重研发重科创的氛围,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张启龙介绍,相关政策支持效果不断显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金额为2421.9亿元,比上年增长29.4%。规模以上开展研发活动企业占比为28.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相关部门明确将制造业企业研发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有望带动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技术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张启龙说。

根据全国财政决算数据,2020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10095.0亿元。张启龙表示,未来,在继续扩大经费投入规模的同时,还需进一步优化经费投入结构,提高投入质效。

具体包含三个方面:优化政府资金投放,在保增长基础上,进一步向经济社会发展最迫切的重大需求集中、向重点领域关键行业倾斜,改进经费预算管理和拨付方式,发挥好“指挥棒”作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对原始创新和自主攻关的投入,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方式强化产学研合作,提升“主力军”战力;健全全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社会捐赠、风险投资、金融科技产品等资金来源渠道,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营造“多元化”生态。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