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高端访谈  正文

信息联通 供应链“智慧”第一步

唯智信息总裁陈梦槐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01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赵建萍

导语: 唯智信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创始人

陈梦槐

唯智信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创始人。早年留学于美国,毕业于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Sloan, MIT)等多所国外知名高校,拥有运筹学、工商管理及应用数学三个硕士学位。曾先后于Sabre、美国航空、优利系统、网易等公司担任高层管理职位。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陈梦槐女士于2000年进入物流行业,次年在上海创立唯智。历时16年,唯智目前已成为行业规模最大、产品线最丰富的物流混合云领军企业,并于2016年在新三板上市。她还是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以及汽车物流分会、冷链物流标准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化委员会特聘专家,为上海信息化委员会CIO培训班授课。

唯智信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唯智信息)深谙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自2001年创立以来,已经发展为国内提供物流信息化管理的知名企业,于2016年在中国新三板上市。今年3月唯智信息在北京发布了“物流混合云战略”,该战略包含了架构、流程、服务、API、数据的混合。在本届ECR大会的现场,笔者有幸与唯智信息陈总裁畅聊了当前我国供应链信息化的发展、标准化的建设,智慧供应链的实现路径,她还给出了作为第三方服务企业的专业建议。采访伊始,陈梦槐在阐释抽象的物流混合云战略时,用了两个有趣的比方来解释了“私有云”与“公有云”各自的短板所在……

当前,先谋而后动 
   
混合云战略,满足标准化和定制化多面需求

多数品牌商的物流信息系统,架构特别像SAP或Oracle(企业业务管理系统),企业各自管控自己的业务,我们将其称之为“私有云”。 “私有云”因为仅限单个企业使用,无法做到企业间的互联互通。而采购方面的信息平台,虽然可以做到企业间信息的交互,但很难做到流程方面的打通。在日渐发展的电商业态下,客户群直面消费者,订单比较零碎,在供应链大环境来说,是在进行最后一公里的终端产品配送。大企业跟电商之间的对接,除了淘宝、京东外,还有一些小的电商平台,成为必须打通的供应链信息要道。品牌商、供应商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互需求。

“公有云”,通俗来理解,如邮箱系统,所有人都可以在该系统上开通自己的账号。“公有云”带来的是行业标准化,其成本低,又能满足基本的信息需求,中小企业能很快应用。SaaS的服务,基于互联网的一种重要的软件服务。目前有很多互联网公司放弃传统的业务,做“公有云”。很多大型企业对信息安全的要求非常高,遗憾的是,“公有云”却无法做到私人定制。

“公有云”不能提供定制服务和信息安全,“私有云”又无法做到互通。于是,唯智信息提出“混合云战略”,就是要给大企业设计“私有云”,向小企业提供“公有云”,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搭建好衔接桥梁,e-Hub就是实现此对接的关键技术。原本仅

“私有云”时,想实现联通,需要一个个来联接,是一件成本高,效率低的事情。现在“私有云”加“公有云”,以及物流枢纽接口,组成了“混合云”方案。这本身就是一个连接的系统,实现了降本提效。这一方案战略的提出,一时间得到了物流公司、品牌商、制造商相关负责人的普遍欢迎。

大企业仍然是新理念最好的推动者

大型企业,尤其是大的品牌商,非常乐意拥抱互联网,同时又认为自身的深度管理系统又是必须的,往往陷入一种矛盾窘境中。但当其了解到自己的供货商可以低成本地应用“公有云”,并跟自己的平台有很好进行对接,信息化程度和可视化程度都能有明显的提升,随之而来的将是效率的根本改变。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采取积极的变革策略。唯智信息今年在快消品、医药、制造等领域推广“混合云”概念时,得到了很多知名企业信息方面负责人的认同,认为非常适合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发展现状,利于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信息系统建设成本高昂,而使用“公有云”却仅需很低的成本,信息系统方面却几乎跟大企业等同。从竞争性来讲,信息管理系统方面的差距,可能是其既往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公有云”的使用则可以在此方面带来很大的提升,方便与合作企业的信息对接,利于在互联网发展契机下抓住机遇。 然而,真正能将该理念推广及应用好的还将是大型企业。经过了长期的沉淀,大型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外围供应商,其对“混合云”的采用,一定程度上是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平台对接的要求,会直接带动诸多合作的中小企业参与其中,同时使用。

参与程度决定着行业标准化程度

过去,我们一直在深耕企业的信息化,我们将客户定位为各行业中的NO.1,如华润万家、沃尔玛。京东也用了唯智信息B2B的仓库管理系统。这个时期我们称之为唯智1.0-3.0时代。但是当前,整个行业供应链的效率不高是面临的焦点问题。如何提升供应链效率?

效率提升的第一步,是行业的标准化,而行业标准化的前提是各个企业必须有信息系统,且必须联通。

因而我认为“公有云”的推广能够让中小企业都应用信息系统,实现与合作企业间的交互,越多的企业采用,行业标准化就越快能够形成,标准化程度也就越高。行业的信息化,是当前唯智信息的战略方向,即唯智信息4.0时代。我国电商领先世界,原因之一是因为传统零售本身标准化程度低,国外的情况则相反。据我的预测,行业信息化方面,我国也可能先于其他国家一步。除了我国近年来电商的快速成熟发展的促进作用之外,还有当前我国政府对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的政策倾向带来的巨大推动力。这个时期很可能是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绝佳时机。


未来,凡事有所预

商品源数据是智慧供应链的基础和必要数据

在物流云平台上的管理,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货物的发运,包括了货物的运输,以及货物的追溯。食品行业的追溯不论从政府监管角度、企业管理角度,以及消费者知悉权的角度都变得日益重要。本届ECR大会上,追溯方面也有嘉宾提到了“一物一码”。实现追溯必须的环节怎么扫,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全都是物流问题。对商品标准化的描述,中国及全球都有相应的标准,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全球和中国的标准进行整合,成为可以在多个系统中应用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对一个物品的描述,物品之后还有多个层级的包装单元,这些包装单元上都需包含生产地、生产日期等信息,这些都是物流中非常重要的主数据信息,在构建此类信息时,最基础的就是标准的商品条码信息,之后再补充和拓展基于工厂制造、物流等方面的其他信息。

产品追溯,最主要的是有能够对所有物流环节赋码,有能够实现交互的信息系统,和对于码的采集。原材料进厂时都有编码,这些编码包含了产地,批次信息,到工厂时及进厂后,事实上是通过物流环节来管理,进厂时扫码来获取信息,之后会分批次地供应生产线,这样产成品就隐含了最原始的原材料信息。从工厂的生产线流转,包装成盒子,放上托盘,发至仓库,扫包装码时已自带了最源头的原材料信息、工厂信息、批次信息。再往下分销时,冷链车、车库、中转地、零售店的信息也就相应体现。若能够打通流向消费者的环节,则能够看到原材料的信息。

“一带一路”倡议下,应放眼全球

唯智信息一直都有多式联运的业务,陆运、集装箱、火车可根据实际调整。从物流角度来讲,多式联运,在“一带一路”的大环境下是适用的,需要定制化开发的是国际通关的部分。唯智信息虽然是合资企业,客户也多有国际化企业,但主要业务扎根中国。在全球化形式不可逆转的形式下,中国的软件公司都应向全球化的趋势看齐,而最好的捷径就是跟着客户的节奏前进。

IT将成为制造供应企业的必要生产要素

智慧供应链首先需要做到快速响应,这非单独企业的响应,而是供应链链条所有上下游企业间的快速响应。

其次,智慧供应链一定是基于大数据的,对数据多层级的分析,包括人工智能算法的分析,能够使得供应链中的计划、补货更加智能,在智慧供应链方面非常重要。

同时,智慧供应链还会体现在制造模式方面,由原先的批量制造,变作由需求拉动下的智能制造。需求来自于消费者,消费者下单要很方便,并能够迅速抵达商家,反应到其供应环节。智慧供应链下,预测预购将是常态,要求能够大批量地生产定制化产品,行业对信息化、对数据的需求的迫切程度将更高。

对于智慧供应链状态下的供应链公司或者制造业公司,必要具备生产要素不再是厂房和生产线,而是要有IT!

人才仍然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我国零售业打造智慧供应链,满足消费者需求要抓住几个关键技术,如人工智能、智能补货、对数据的分析。未来的零售业不可能是单业态,O2O的融合打通是必然,两个业态的结合,使得需求预测补货的相关的算法相当复杂。未来线上线下的预测做得出色的企业,将会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人才、研发能力、经济实力都是中小企业发展中所必须的。其中,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是根本。不论是扩大市场占有率,进行多品牌运作;还是进行新品的研究、控制生产成本、把控工艺流程、优选原材料、引用新兴技术,都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人才的力量。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搭建良性的人才培育和管理机制,激发企业内部创新氛围及活力。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