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高端访谈  正文

物联下的可视化智慧应用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1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赵建萍

导语: 谢家琪,北京玖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毕业于东北大学计算机控制系统专业硕士,中国安防协会生物识别行业专家,中国能源集团联盟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节能产业网专家组专家。

谢家琪,北京玖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毕业于东北大学计算机控制系统专业硕士,中国安防协会生物识别行业专家,中国能源集团联盟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节能产业网专家组专家。从事自动化控制与电子信息领域近三十年,拥有丰富的研发、生产及企业管理经验。主导完成电动机节电系统,锅炉自寻优燃烧系统等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研发及实施,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尤其在动态人脸识别技术,智能安防行业的成果显著,获得几十项软件专利,多项产品获得北京市新产品证书。

早在2009年,“感知中国”被提出,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政府不断加强对物联网发展的顶层设计,国务院和各部委相继出台政策文件,对于提振产业信心、推动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当前,影响我国物联网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市场还是政策?我国物联网市场的潜力如何?处于感知层面的人脸识别系统的发展状况如何?有哪些重要的应用场景,在零售及供应领域有哪些前沿应用?带着上述系列问题记者与北京玖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家琪进行了探讨。
何为物联 
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所发布的《物联网白皮书》给出了物联网的定义,认为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物联网发展的关键要素包括由感知、网络和应用层组成的网络架构。
物联网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的状态,打破了空间的界限,给人们提供了无限的应用场景和空间。日常消费领域,我们看到了可进行运动追踪、心率血压监测、睡眠监测、久坐提醒等健康服务的可穿戴设备已成为很多中老年人甚至年轻人的健康“神器”;可以远程控制的窗帘、电饭煲,会自己下单买菜的智能冰箱、能适时调节温度的智能空调等智慧家居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在智能安防领域,各大城市的交通要道,各个电子警察的“敬业值守”,很大程度上防止了“马路杀手”不顾他人安全的肆意妄为,保障了城市交通的正常秩序……从事自动化控制与电子信息领域工作近三十年的谢家琪颇为感慨,技术服务于应用,物联网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是我国科研人员的荣耀。他坦言,成熟的应用也来源于成熟的技术研究。
 
市场,政策,谁主导
据麦肯锡最新报告估算,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前扩大到3.9-11.1兆美元,包括设备厂商的利润、效率、新兴业务以及具有更高执行效能的商品为消费者带来的利益等。这也意味着物联网产业将有潜力在2025年达到约11%的全球经济占有率。国内方面,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我国 2015 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了 7500 亿元,公众网络机器到机器(M2M)连接数突破 1 亿,占全球总量 31%。预计到 2020 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 1.5 万亿元。
2017年1月,工信部发布的《物联网“十三五”规划》明确了物联网产业“十三五”的发展目标: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完善标准体系,推动物联网规模应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等具体任务。2017年6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工信厅通信函[2017]351号)则在加强NB-IoT标准与技术研究,打造完整产业体系;推广NB-IoT在细分领域的应用,逐步形成规模应用体系;优化NB-IoT应用政策环境,创造良好可持续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重要部署。
谢家琪认为,当前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市场仍是推动物联网发展的主导因素,而政策则起到了引导作用。市场和政策两个要素的作用缺一不可,互相促进。抑制市场作用可能导致我国物联网产业动力不足,产业活力受限,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而如果没有政策的引导,则有可能导致我国物联网应用更多地聚焦于生活和消费领域,容易造成该领域产业过剩,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在工信厅通信函[2017]351号中,我们看到工信部在部署移动物联网(NB-IoT)在细分领域的应用时,除了提到NB-IoT在推动个人生活领域的应用外,还鼓励开展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希望以此来进一步明确和拓展更多物联网技术的使用场景,同时明确提出了推广NB-IoT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服务制造强国建设;鼓励在新技术新业务中的应用,助力创新创业。这也印证了政策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发展所起的引导作用。
“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造车,这是很多创业公司常常犯得错误,这样的教训是很深刻的。企业在做产品时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结合用户需求所研发出来的产品才是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必须是冲着行业及客户的痛点去的才可能成功。”谈到市场,谢家琪不由地想到了产品研发与市场的关系。
 
你是你,你是谁
作为物联网感知层面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加快,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
在谢家琪看来,人脸识别系统分类中的静态人脸识别系统和动态人脸识别系统,分别解决的是“你是你”和“你是谁”的问题。
静态人脸识别系统如考勤、门禁、车站机场的票证核验、手机的面部识别解锁,以及刷脸支付等,都是要证明“你是你”,然后进行通行验证、解锁验证以及支付验证,在实际操作中,体现出了配合度高、光线充分等特点。
而动态人脸识别系统,解决的是“你是谁”及“谁是你”的问题,如在交通事故中,对肇事人的筛查;或在公安系统中,对在逃罪犯的监控识别。这相对于静态识别系统来说,难度和复杂性更加突出,其技术标准及要求也更为苛刻,系统要求在非配合、远距离、环境条件不明确等状况下仍然能够被准确识别。动态人脸识别系统被广泛应用在智慧警务、智慧交通、智能安防等系统中,起到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建设平安中国的“机遇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历经十余年的平安城市的建设历程;为满足城市治安防控和城市管理需要,利用图像采集、传输、控制、显示等设备和控制软件组成,对固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的视频监控系统——“天网工程”的实践;此外,被写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雪亮工程”建设等都是人脸识别技术在智能安防领域最生动的应用。
在201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到,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根据意见,到2020年,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新建、改建高清摄像机比例达到100%;重点行业、领域的重要部位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联网率达到100%;重点行业、领域涉及公共区域的视频图像资源联网率达到100%。 
“正是国家对人脸识别技术的重视,及其给人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应用场景,使得我国进入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的黄金期,对于物联网、自动识别行业来说,更是难得的‘机遇期’。”
 
线下零售智慧化之“眼”
在零售领域,人脸识别也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零售业的人脸识别技术方案可以对顾客性别、年龄、人群、数量进行判断,同时,记录进店消费者的关注商品、犹疑时长、购买轨迹等,这些都为线下零售店铺提供了了解用户的重要信息,带来了直接的决策参考。在这些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零售商则可以了解到消费者进店消费所产生的共性的问题及个性的选择,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配置、货架摆放、营销计划,体验优化方案等,此外,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实现会员自动化的进店识别,设置自动化的欢迎语音,基于会员既往的消费习惯推荐响应的店铺活动及选购指南等等。谢家琪谈到,这将使得线下零售业可以和电商平台一样方便地进行用户画像,能够有效地便于其了解和把握消费者是谁,有怎样的消费倾向和习惯,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最有价值的商品及服务等问题。相关技术的引进和配置,将为传统零售业带来新的转机,为全渠道零售的深入推进带来新的生机,也将为零售业带来更多新的商机。
此外,在零售领域的供应和生产环节,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建立起人员管控系统,避免人员的混入造成的系列麻烦;还可以针对操作环节的动作要求是否符合规范标准进行自动化操作警告及提示等。
据谢家琪介绍,经过7年多技术深耕及实施经验积累,玖典科技形成了以21项软件系统为主,60余款硬件配套产品为辅的解决方案体系,方案应用涉及公安、金融、边检、司法、军队、政府、交通、零售、物业、医院、校园、体育场馆等十余个领域及行业。其中,“玖典5.0系统”动态人脸识别技术,以2000个特征点为突出优势,大大提高了识别准确率及环境的适应性,实现了毫秒级的反应时间及精准识别,快速反应的可行性应用。
“在回答用户方案咨询时,我们的回答不是‘能做’,而是‘做过’。”略带风趣的轻描淡写中,记者看到了一个多年专注技术研究和应用的资深企业家的自信和底气。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18年第5期总第74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