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行业应用  正文

综合和组合识别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5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李元忠 邹正伟 林睿南 李朗 朱宏/文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工业和商品物流也随之高速发展。采用“物流自动识别管理系统” (简称系统)对管理对象(如车辆、集装箱、仪器、设备、烟、酒及其他物资和商品)进行信息化管理,可大大提升物流管理效率。

系统的管理对象包罗万象,包括其形状、大小、表面材质、应用环境等。为提高识别距离、减小体积、抗金属、耐高温,利用专利技术开发多种不同性能的射频识别(RFID)无源电子标签(简称标签),以适应不同管理对象信息数字化、信息采集和识别的需求。RFID技术及其标签是管理对象信息数字化的主要手段,也是综合和组合识别的基础。

伴随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仿冒名牌商品、“克隆”车辆号牌、货物出库称重舞弊等现象层出不穷。采用综合识别及其比对过滤技术,可以打击和抑制这些违规和违法现象。

所谓综合识别技术就是针对同一个管理对象,采用多项识别(或传感)技术,如RFID、条码和图像识别以及电子地磅等,分别采集和识别它的信息,并进行比对分析,去伪存真。嵌入式RFID/VFID综合比对过滤模块是综合识别技术其中一例。

采用系统后,必然要增加一些设施和投资,例如,在管理对象(如车辆)上贴装超高频(UHF)RFID标签、条码,配备相应的读写器、计算机及其他设备。

所谓组合识别技术是根据不同管理对象的重要程度,安装不同价格和性能的识别(传感)器,分别完成对它们的信息采集和识别管理。在系统中,识别(传感)器的数量很大,降低它们的成本,会使整个系统的成本大大降低。采用组合识别,可降低系统成本,减少投资。

 “物流自动识别管理系统”的组成和原理简介
 系统由识别和传感前端、通信网络和信息管理中心等三部分组成,如图1。

图1   “物流自动识别管理系统”组成图

系统通过各种识别和传感技术,采集和识别管理对象的信息;通过通信网络将这些信息传输到由管理中心,进行存储、处理分析和统计查询。

识别和传感前端包括RFID、视频识别(或图像识别VFID)、GPS、红外、条码识别、车辆感应线圈及其检测器、电子地磅(称重),摄像机、温/湿度传感等,它们完成管理对象信息的采集和识别。其中RFID分系统的台式和手持读写器、高清摄像机通过RFID分系统的智能控制器与通信网络相连;温/湿度传感、称重仪、气压计、车辆感应线圈及其检测器(电磁感应)通过数据采集器与通信网络相连;受控执行设备(如电动栏杆、LED显示牌、语音报警、监控彩色摄像机、空调等)通过多功能控制模块与通信网络相连。

信息管理中心通过通信网络接收识别和传感前端采集和识别的信息,同时回传各种控制指令,完成报警、拦截和其他控制动作。

通信网络是本系统内外信息交换的桥梁,由内部网络、公用通信网络(包括公用电话网、宽带网、移动通信网和卫星通信网)等组成,这些通信网遵循各自的协议。内部网络由连接电缆及接插件、短程通信模块(如GPRS或Wi-Fi)等组成。

信息管理中心是系统的指挥、控制和显示中心,它由服务器、管理/通信/GIS/卡管工作站、操作计算机、交换机、显示屏、硬盘录像机、控制键盘、光端机和打印机等组成,它完成数据和图像信息的存储、处理、控制、显示和统计查询;同时通过各工作站、操作计算机和相应的应用服务软件,完成用户所需的各种应用服务功能。

大数据、云计算以及通信网络的高速发展,使物流信息自动识别管理平台的功能更加完善,也为自动识别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管理对象信息数字化和相关“标签”的开发

管理对象(如车辆)的信息很多,可选其中最主要的内容进行数字化。例如,车辆信息中的车牌号、车主姓名及其正面图像、身份证号、车辆自重、车架号、车身颜色等。交管部门首先以此建立车辆的基础信息表,并按规定的编码方法进行数字化。标签管理分系统(见图2)执行管理对象信息数字化,它采用RFID技术,是RFID分系统采集和识别管理对象信息的基础。

在每辆车上安装标签(也称“车卡”),每个标签都有唯一的识别地址(ID)号,出厂前被锁死,不可修改。通过防拆技术,标签装车后,不可拆卸,一拆即毁,不可恢复。

图2   “标签”管理分系统图

标签管理分系统将车辆的数字化信息与标签的ID号捆绑在一起,存入该分系统存储器和管理中心的服务器数据库,被称为车辆的“静态数据信息”。利用标签ID号的唯一性和防拆技术,实现标签的ID号与车辆相关信息的唯一对应关系,这种唯一性是综合识别及其比对的依据。

该分系统还完成标签的制卡、信息写入、修改、更新和淘汰、发卡、装卡、验卡、挂失、回收和注销等“全生命”过程的跟踪管理。

为适应各种管理对象的特点,采用不同介电常数的基片,通过微带天线的非对称、折弯和梯形阻抗匹配设计,开发出数十种“标签”,其中10多项产品获得专利,包括1项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00563833.0),它们有的可安装于金属(或玻璃、纸质)表面;有的最大尺寸小于25毫米;有的识别距离大于24米;有的耐高温,图3列出三种标签。

图3  三种标签示意图

管理对象(如车辆)的信息数字化的编码规则和方法要按各技术领域(行业、企业)标准执行,但是管理对象信息的加密软件算法、信息与标签ID号的捆绑方式及内容、标签的防拆技术等,属于系统的关键技术,必须自行开发,并通过在系统工程中长时间运行和完善后,推广应用。上述专利技术产品就是成功的案例。

综合识别比对技术及其应用

嵌入式RFID/VFID综合比对过滤模块

“嵌入式RFID/VFID比对过滤系统”由RFID分系统、VFID分系统、智能控制器、短程通信、语音提示、LED显示、电源等组成;RFID分系统包括标签读写器及其天线;VFID分系统包括高清摄像机及其号牌识别模块、补光灯、车道线圈、车辆检测器等。见图4。标签安装在车辆上,RFID系统采集标签数据信息,从中提取车牌号信息;在高清摄像机中,安装DSP模块,其中嵌入号牌识别算法软件,通过摄像机采集车辆的图像信息,并提取车牌号信息。

图4   嵌入式RFID/VFID比对过滤模块组成图

在智能控制器中嵌入有RFID/VFID综合比对过滤模块,将两种识别技术提取的车牌号信息,进行综合比对。如果车辆的号牌是“克隆”的,通过RFID/VFID综合比对过滤系统,就能判断号牌的真伪并发出报警。

该技术属国内领先水平,已获得发明专利证书(证书号:201210012527.7)。它是创新基金项目(基于物联网核心技术的保税物流园区综合化管理系统,项目编号:11XXCY013)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已在深圳车辆自动识别系统和“出租车查验系统”中应用,对抑制车辆“克隆”现象的发生。

多标准RFID比对技术

在“车辆查验系统”中应用了“多标准RFID比对技术”。在车辆上安装有符合ISO18000-6B(或6C)标准UHF远距离标签和符合ISO14443标准HF近距离标签。远距离6B/6C标准标签固定在车辆前部部;ISO14443标准HF(13.56MHz )标签固定在车辆挡风玻璃内侧。如图5。

车辆司机还配备有随身携带的司机卡,它由塑料封装,内含有符合ISO18000-6C标准的UHF近距离(0.5~2米)的标签;塑封表面印有司机的正面彩色头像和驾照的条码。如图5。

图5  标签安装位置

在执法车上安装有抓拍摄像机、RFID读写器及其天线、智能控制器和手持终端。手持终端内含有UHF和HF—RFID读写器以及条码扫描器、高清摄像头及其号牌识别、短程通信等设备。

如果发现有可疑的“克隆”车,执法车将尾随其后,通过RFID/VFID综合比对过滤模块提取和比对的车牌号信息,如果比对结果是“克隆”车,系统会发出报警和提示,并通知执法车将该车拦截。执法人员将携带手持终端,到达可疑车辆,手持终端采集HF和UHF的标签信息、车牌号及司机卡上的头像和条码等信息,通过短程通信传到车载智能控制器和管理中心,与数据库中预存的相关“静态数据信息”再次进行比对分析。如果确认是“克隆”车辆,该车将会受到应有的处罚。

称重与RFID比对技术

在储运仓库的进出口安装有RFID系统、电子地磅、摄像机等设备,见图6。

图6  电子地磅与RFID系统图

当车辆通过进出口时,RFID系统和电子地磅自动采集和识别车上标签信息、车辆的自重和载货后的总重,存入智能控制器中,并与该车预存的相关“静态数据信息”(含车辆的自重)以及出货单的重量信息进行比对,如有不符,将会报警,该车被拦截,并接受检查和处理。

组合识别技术和位置矩阵“标签”

根据不同管理对象的重要程度,安装不同价格和性能的识别(传感)器,完成对它们的信息采集和识别管理,以降低系统成本。普通货物上贴价格低廉的条码;一般的包装箱上安装价格较低的HF(或短距离6C)标签;在托架上堆放多个包装箱,安装价格略高的6C标准的UHF标签;在叉车上安装有读写器及其天线,可以读取UHF标签数据信息。如图7所示。

图7   组合识别示意图

在仓库(堆场)的地面按行列整齐地排列货架或托盘。在行列的交点以及货架不同层次,分别布置6C标准的UHF标签,形成位置坐标矩阵,所对应的标签,被称为“坐标标签”,见图8。

图8   “坐标标签”示意图

当叉车上的读写器读到“坐标标签”的和托盘(货架)管理对象上标签的ID号时,就能知道管理对象所在位置(行、列、层)以及相关数据信息,并完成它们的信息实时统计和盘点,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

(作者单位:李元忠 李朗 朱宏/四川新源现代公司;邹正伟/西南石油大学;林睿南/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15年第6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