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特别报道  正文

食品安全监管其本质

——访全国人大代表、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葛俊杰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1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技术》 作者:郑昱

葛俊杰

高级会计师,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主持集团投资管理和产业发展工作,并兼任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上海副主委,兼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ECR委员会董事,上海市糖制食品协会理事长、上海市茶叶学会理事长,上海市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上海市食品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食品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上海商学院、上海海洋大学客座教授。

葛俊杰曾荣获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国际投资战略家等奖项。他领导的上海糖酒集团被评为中国商业服务业改革开放30年功勋企业、上海市和谐商业企业,“中华老字号”企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特殊贡献单位,荣获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

国务院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中提出要“统筹规划建设食品安全电子追溯体系,统一追溯编码,确保追溯链条的完整性和兼容性”。

2015年,食品安全标准整合将于年内完成,届时行业标准将被整合为1000多项。

 

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明食品集团)是一家以食品产业链经营为核心集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现代都市产业集团,拥有近20家子公司和上海梅林、光明乳业、金枫酒业、海博股份、新西兰新莱特5家上市公司。

“为大众提供安全营养健康美味的食品,为社会提供与食品产业相关的高品质服务,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是光明食品集团的使命,坚持从农田到餐桌、实施全程食品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基于全产业链经营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水平,提高了产品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了集团企业和品牌持续健康的发展。

 记者:“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是中国的古语,更是民生最基本的诉求,光明食品集团在具体业务落实上是如何实现食品安全监控的?

葛俊杰:光明食品集团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的:立足国际、国内资源,推进食品全产业链经营。坚持资源、政策和投资聚焦,通过开展收购兼并,实施以食品产业为核心打造从现代农业到食品加工再到商贸流通的完整产业链战略。积极探索基于食品产业链经营的以科技、品牌、网络、资源、管控等要素为重点的“五位一体”商业模式,有效促进食品核心主业的全产业链经营。目前,乳业、酒业、糖业、肉业、米业等重点业务基本实现全产业链经营。其中,酒业、糖业、品牌代理业已处于国内行业龙头地位;现代农业在上海市郊乃至全国农垦系统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管控体系建设。以强化分级管理、落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为目的,制定实施了食品安全管理行动计划、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预案及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检查监测制度、报告制度、会议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并将每年四月定为“光明食品集团食品安全警示月”。纵向建立覆盖集团、子公司及所属企业的由企业负责人挂帅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网络、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网络、质量安全分级管理工作网络。横向建立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主体、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管控网络。

持续推进产地环境和优质名牌产品建设与认证。充分发挥国有农场自然环境良好、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管理的优势,通过绿化、净化营造农场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广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对粮食、蔬菜的生产以及生猪、奶牛的饲养实施清洁化、减量化、无害化的生产方式促进低碳减排和环境保护,促进发展与环境的协调。持续推进无公害农场和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培育安全优质名牌产品。目前,约50个品类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产品认证,品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不断增强食品安全管理标准与能力建设。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中推进HACCP、ISO22000、GAP、GMP、ISO9001等国际通行标准的应用和认证。在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强制实施基于HACCP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加强来自于生物、化学、物理危害等非蓄意污染的传统食品安全管理。推进农业标准化和食品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积极争创国家AAAA级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或上海市企业标准化体系示范企业。坚持“食品安全须从产品设计与创新开始”的理念,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的研究与检测能力。目前,集团系统已建成3项国家级技术创新机构,8家通过“CNAS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的企业检测机构,以及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上海市级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8家农业技术研发与检测机构。

积极实施食品防护计划和非传统食品安全管理。我国企业食品防护的目标,需扩展到防止食品因不正当商业利益、恶性竞争、反社会和恐怖主义等原因而遭受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等方面的故意污染或破坏;企业在建立实施食品防护计划中勿需“另起炉灶”,只需在企业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基础上,将非传统食品安全危害纳入HACCP,ISO22000,GMP,GAP等管理体系预防和控制范围,打上食品防护“补丁”即可。

探索推广质量追溯制度和食品安全可追溯管理。启动《上海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追溯系统建设与推广》《光明食品集团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平台建设》等项目建设,为集团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企业加强食品安全全过程管理和消费者查询提供了信息化管理基础。选择一些大米、猪肉、蔬菜、生鲜乳、食用菌等农产品种养加销售一体化龙头企业探索实施基于HACCP、满足政府和集团监管查询需求的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基本实现“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追溯管理目标。

结合建设全球供应链、食品安全可追溯等目标,在乳品、黄酒等企业探索基于HACCPGS1(国际物品编码组织)等标准的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进而为产业链“全过程”管理奠定信息化技术支撑。

记者:您曾在今年“两会”上高调提出中国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与国际的融合,提出“要加快采用基于全球统一编码与追溯标准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方式”。您认为在推进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

葛俊杰:目前,缺乏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的科学和统一认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是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对供应链上各种食品信息进行分类、采集、分析,实现供应链上每一个节点能向上一步追溯和向下一步追踪,最终实现生产、加工、物流、零售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跟踪溯源,从而及时对问题产品进行预警、锁定、召回,是国内外通行的一种有利于问题产品“事前管理”“事后补救”的技术手段。在我国,鉴于食品(农产品)行业管理、质量安全监管长期来实施分段监管机制等原因,导致普遍存在认识误区(如忽视质量安全管理的本质,把质量安全追溯等同于责任追究,注重食品身份标识,认为只要在上市产品上附着身份证号、消费者能查到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就是实现了质量安全可追溯;又如把质量安全追溯等同于生产记录、农事记录,将质量安全信息与食品身份标识割裂开来)。这些认识误区,与追溯制度建设的本义相去甚远,也与国际上通行做法相违背,也势必导致技术标准制定、供应链信息共享、系统重复建设、系统间不兼容等局限性差异。

缺乏适用于跨领域的兼容性强的统一追溯标准。我国各地相继开展实施了各种形式的追溯项目,其中比较典型的追溯项目如商务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农业部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食药总局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以及北京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首都食品安全监控与追溯系统、天津市猪肉追溯体系、上海市猪肉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IC卡监管体系、山东寿光蔬菜追溯系统以及新疆吐鲁番、和田、喀什特色农产品追溯系统等项目。这些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追溯系统在建立时由于受管辖范围局限,关注可监管环节的追溯较多,欠缺全产业链追溯整体规划,尤其是技术标准采用了不统一、没有或仅有部分环节采用的是与全行业和/或国际相一致的编码和标识、未与现行广泛应用的零售结算系统相结合,致使形成一个个内部“闭环追溯系统”,导致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的追溯信息相互割裂,系统间、平台间不能实现数据共享,不能满足国外法律法规对进口食品的可追溯要求。

缺乏对企业追溯能力的评价与管理机制。食品质量安全追溯正成为一种管理工具,特别是跨国追溯日益成为国际诉求,很多国家为此正在推进食品安全追溯有效性和一致性工作。在我国,目前缺乏与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相配套的追溯能力评价手段和管理机制(如对于追溯系统是否能够记录必要的数据和信息、是否能够反映整个供应链各环节现状的能力、是否遵循国内外追溯和召回规章等,没有提出明确标准和要求;对于追溯系统的一致性、可扩展性、兼容性,则没有建立管理机制),从而导致追溯效果差、难于快速召回,甚至重复建设严重。目前,特别是从事全产业链经营企业中,已同时运行着来自多部门的互不兼容的追溯管理系统,加重了企业开展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成本。无法实现国际追溯和召回,成为我国产品出口遭遇的“软壁垒”。

记者: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进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与追溯系统建设,很大程度促进了我国食品安全追溯的发展,但仍存在追溯编码标识不统一、追溯系统不兼容、资源不能共享和交换等问题,各个追溯系统成为“信息孤岛”。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您有何建议?

葛俊杰:首先要准确定位政府监管角色,追求科学监管,减少监管成本。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消费者的关系,通过引导消费者权利主张和完善舆论监督环境,监督食品供应链上各利益主体承担各自责任;从科学性、有效性、全产业链角度聚焦食品安全(含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核心问题,从上游或源头而不是推到下游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进而构建食品安全管控体系。

采纳国际通用作法,全面建立以“风险”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完善规范食品生产许可,严把准入关,重点管好小企业,强制推广GAP、HACCP、GMP等质量安全体系管理,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强化食用农产品或食品原料监控与预警,引导种养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从源头控制农残和药残;健全流通餐饮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管理,强化农贸市场、连锁零售、网上交易、餐饮企业和小作坊小商贩的有效监管和风险管控。

做到以恰当的表达方式传达出准确的信息;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发挥新兴媒体与网络舆情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和社会共治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水平;强化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教育,规范新兴媒体平台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保持正确舆论导向,控制虚假信息传播,严格控制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不实言论。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 2015第4期(总第55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