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要闻  正文

“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

智慧二维码时代到来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9日 来源:腾讯大燕网

导语: 2018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近日在重庆举行。作为行业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高端峰会,互联网专家及企业精英汇聚于此,共同探讨“互联网+”大背景下的新机遇。会议期间,就“互联网+编码”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物品编码中...

2018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近日在重庆举行。作为行业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高端峰会,互联网专家及企业精英汇聚于此,共同探讨“互联网+”大背景下的新机遇。会议期间,就“互联网+编码”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张成海进行了解读。

20180417020101.jpg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成立至今已30年,应中国对外开放后商品进出口需要和国内市场流通需求成立。据张成海介绍,物品编码标识在中国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保出口。成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并加入国际物品编码组织,使我国出口商品具有全球统一的商品条码,以此保障我国货物的顺利出口;第二阶段是促流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商品数量不断增加,使用商品条码进行零售结算应用逐渐普及,变革了我国商业零售模式,增强了我国零售行业整体竞争力;第三阶段是信息化。条码在其他领域的延伸应用,如物流业、生产制造业、医疗卫生等众多领域,推动了这些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张成海认为,当前处于第三阶段末期,而即将到来的第四阶段主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物品编码作为物品身份证,将对物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在物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今时期,物品编码主动地适应了物联网的发展。GS1(国际物品编码组织)最先提出了EPC物联网商业模式,通过建立一个全球化的供应链流通网络,使商品被更加快速、自动和准确地识别。编码作为一个身份标识是连接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重要桥梁,编码中的物品信息在网络上的标准化则非常重要。“物品编码也需要在继承过去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物联网的发展,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万物互联。” 张成海说。

针对本次“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中提到的智慧零售、智慧民生、智慧政务等线下场景,张成海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作为统一组织、协调、管理我国商品条码、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的专门机构,在物品编码理论研究方面有较强优势。在线下场景中,商品零售的智慧化需要建立专业的编码体系,以解决当前数字化背景下标识工作的痛点。目前可以看到,一个商品印有一维条码,同时又有好几个二维码,这是暂时的现象,今后有多个二维码的情况一定会过渡到单一的二维码或电子标签,实现一码多用,更加简洁。由于二维码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未来可实现在超市扫码时获取商品的价格信息,上网查询时获取网络地址,追溯时可以获取产品批次信息、序列号信息等,实现二维码信息立体化。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推出的汉信码,是吸收以往国际、国内经验,采用了国际上先进技术研发出的创新型二维码,其编码密度、纠错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优势,即将成为国际标准。张成海提到,“互联网+智慧编码”将成为未来编码中心与腾讯共同努力的方向,携手推进汉信码与“互联网+智慧编码”的落地实施,将智慧编码做到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

20180417020102.jpg

张成海强调,物品编码看似简单,实际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在选择物品编码方案方面,他也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如果有国际标准一定要选择国际的、全球通用的标准,商品是全球流通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统一的“沟通语言”更为重要;第二,针对物品编码在商品上的应用,建议在产品生产环节从源头编码,商品编码在出厂、物流、追溯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使用,如果在后续环节进行编码,则极大的降低了效率,易造成混乱;第三,编码并非易事,不可冒然创建编码体系,应在继承原有编码体系上加以创新,在做编码方案时应充分兼容现有编码,不可全盘推翻。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被带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对物品进行有效的、准确的编码是信息化实施的基础所在。近年来,中国在物品编码管理、二维码技术研究、物联网标识、商品数据库建设、食品安全追溯等重点工作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受到GS1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赞誉,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已连续两年获得GS1突出贡献奖。据悉,2016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入选GS1董事会,进入最高决策层,实质性参与GS1全球战略和运营决策,更有利于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分享“中国经验”,增强“中国话语权”。

(编辑:黄雪松)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