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要闻  正文

5G+智慧医疗在广东正式落地 5G医疗服务将率先在门诊进行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3日 来源:电子发烧友

走进诊室,问诊、检查、治疗“一站式”进行,之后回家等药送上门就行,这样的就医场景可能两年左右就能实现。

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携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三方在广州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国内领先的5G应用示范医院,这也意味着5G+智慧医疗在广东正式落地。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透露,5G医疗服务将率先在门诊进行,以后的远程医疗、远程手术很值得期待。

 

5G+智慧医疗在广东正式落地 5G医疗服务将率先在门诊进行

 

三方打造5G医院

昨日,广州市东方宾馆正在发生一件医疗与互联网跨界合作的大喜事:省医、广东移动、华为技术三方签约,共同打造一家“5G医院”,这将是全国首家由政府主导与组织建设的“5G医院”,5G+智慧医疗正式在粤扎根生长。

广东一直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发展,2015年,广东出台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医疗作为重点任务之一;2018年,广东出台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行动计划,又把互联网+与健康、惠民、智慧医疗、医学教育等相结合,提出“力争走在全国前列”的建设目标。而首家5G医院的建设,将成为技术领先、场景丰富、应用创新的标杆。

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高速率、低时延,高容量,将为医疗健康带来更多更强大的场景应用,也将带来医疗技术、健康管理、医疗服务更大的模式创新。当5G这张网“罩”着医院,将如何惠及百姓看病?

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说,在5G+医疗里,医院是应用基地,通过各个网络终端,体现5G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智慧医疗随之而来。

变化1: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不再是送院运输与简单急救,而是搭建起一条“5G绿色院前急救通道”。从一接触到急病患者到抬上车、回院路上,医护就实时记录、发回患者的发病状况、生理数据等现场检查结果,这些影像资料基本没有清晰度损耗,病人在路上,救治方案已形成并实施,手术室和配置已经准备好。

变化2:就诊看病

“看病,去一次医院就行。”排队挂号、候诊、看病、划价、付款、拿药?这样的流程成为过去。患者只要在网上预约,按时就诊,等候时间可精准至一两分钟,在医生、护士、诊疗设备集成好的诊室,问诊、检查、治疗、开药、交费“一站搞定”。

患者还可以居家看病不出门。慢病患者通过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在家中进行高清视频问诊、病理结果分析、续药处方,药品自动配送到患者家中。

变化3:远程医疗

一说起来远程医院,很多人会第一反应就是“远程会诊”,通过网络召集外院的专家们,坐在视频镜头前,你问我答,或者你一句我一句,讨论病情,合议诊治方案。

这头医院的所有检查结果原样送到另一头专家手里,高清无损,保障诊断精准;哪怕手术,专家也以另一种方式,通过网络,主刀远程操作电脑,这边的手术机器人接收完成手术。AI手术机器人,甚至能完成专家人手难以做到的小腔隙操作;这样的远程手术,也让患者在本地,就能接受区域、国内甚至国际的专家诊断与手术治疗,医生们也不用“飞刀手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往返的路上。

远程医疗的进步,让医疗资源均等化的范围更加扩大。

变化4:AI医生

5G应用后,将实现真正人工智能的AI医生上线。看病能找医院医生,也能找24小时在线的网络AI医生,它能智能问诊、综合医疗大数据进行智能诊断并给出合理治疗建议。

今年会启动5G应用运行

那么多5G+医疗服务,变化值得期待,但靠什么来实现呢?

首先,广东移动将5G网络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配合提供远程多学科视频诊疗服务、移动式远程急诊急救服务、互联网化的医联体连续医疗服务、AR模式的智能就诊服务、AI技术相结合的智能检测服务,使诊疗更加安全、就诊更加便利、沟通更加有效、体验更加舒适。

其次,华为技术与省医、广东移动在数字化患者体验、医疗机器人、远程MDT会诊等方面深入合作,面向5G提供领先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凭芯片自主研发设计、极简网络、全场景AI以及全新材料工艺等优势,打造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敏捷网络方案及大数据影像存储平台,并探索在云计算、精准医学等方面应用5G技术。三方组建联合团队,共同打造面向5G应用的智慧医院样板工程,推动医疗新技术的应用,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贡献力量。

“5G医院建设,投入的钱无法真正计算”,余学清介绍,作为示范单位,项目获得了非常多的支持,很多投入是折扣价甚至是免费的,“原则上花费1亿~2亿元吧”,他说。

今年会启动5G应用运行,最迟于明年实现患者5G智慧就医体验。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2期》

《2024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