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要闻  正文

2015中国物联网大会共话“物联网×”倍增效应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1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在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之际,面临业界公认继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个风口——物联网,上海应该如何把握机遇,发挥物联网对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倍增效应?5月21日-22日,2015(第六届)中国物联网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得到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大力支持,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市物联网行业协会等联合承办。年度中国物联网大会作为中国物联网领域规模最大、参会人数最多、内容涵盖最丰富全面的技术、产业、应用交流平台之一,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中有着风向标的作用。

中国物联网大会自2010年历经5年实践与沉淀,首次移师上海,对于物联网技术真正扎根和服务于全国产业需求,把脉物联网发展路线,引领发展方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次大会盛况空前,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院士专家、企事业单位的企业家负责人围绕物联网领域的前沿理论及应用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工信部原副部长、中国首席信息官联盟技术专委会主任、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杨学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物联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邬贺铨,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徐晓兰,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徐子瑛,嘉定区区长杲云等为大会致辞。

围绕“新常态下物联网的产业融合实践之路”的大会主题,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王曦院士做了名为“半导体创新物联网发展”的专题报告;来自Google[x]创新业务副总裁Mo Gawdat、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博士、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蔡小庆、Intel物联网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伟、SAP全球高级副总裁Juergen Weiner、梆梆安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创始人阚志刚等来自国内外的关注和深耕在全球物联网产业一线的领先企业代表分别就物联网、工业4.0、信息安全、智慧城市等主题做了精彩演讲。

之后举办了“物联网的产业融合实践之路”高峰对话,由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闵昊主持,出席嘉宾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王曦,云赛信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金刚,微软全球云事业部副总裁Chris Crane,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利尔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CEO丁毓麟,中国电信创新事业部总经理李安民,研华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春盛等,各位嘉宾针对物联网的发展,分别从政策,技术,产业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目前,上海正围绕健康医疗、公共安全、智能交通和车联网、环境保护、楼宇节能、智能社区、智能制造、精准控制农业等多个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如大家每天使用的交通卡、不停车收费系统、主干道上的导流板等,都应用了物联网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便利。

据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物联网对各行业和领域的带动倍增效应将更加深刻、广泛,称之为“物联网×”。在过去几年中,上海物联网产业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上海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千亿元,相关企业数达到1千家。在一些关键环节具备国际产业竞争力,并支撑安全可靠应用:如机器到机器通信模块全球市场份额第一,超过20%;图像传感芯片全球市场份额第一,超过27%;国产金融IC卡芯片出货量超过600万颗;“上海芯”入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电子营业执照首批试点,占有率超过50%。

在应用示范方面,在民生领域,如危化品监管、公共交通、车联网、移动生活等领域,培育了6个百万终端规模的应用示范工程。同时,积极向产业领域拓展,如在柔性制造、电梯维保等工业物联网领域形成国内领先的应用案例。在应用示范工程成功基础上,累计形成了40多项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标准规范,在集装箱检验检疫、药品冷链、船联网等方面,上海技术成果和应用示范经验成为国家标准的主要贡献者。在政策方面,在健康医疗、公共交通、公共安全、跨境物流、农业等领域制订了一系列物联网行业应用工作方案或意见,有力促进物联网和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并形成一系列新的监管模式,比如进出境(集装箱)货物检验检疫物流溯源系统应用于全国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外高桥和洋山口岸,并与日本、韩国相关物流企业实现互联互通,实现“即查即放”的创新监管模式。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