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要闻  正文

我国将建快递业限制过度包装行业标准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8日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将建快递业限制过度包装行业标准

数据来源:国家邮政局数据来源:国家邮政局

记者 李心萍

记者日前获悉:国家邮政局计划4月正式启动过度包装专项治理,依据今年3月正式实施的《邮件快件包装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争取利用一年时间,有效遏制过度包装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到年底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将达80%。

近年来,我国邮政快递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快递业务量稳居世界第一。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快递包装问题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一定压力。《办法》围绕邮件快件用什么包、怎么包、怎么管三个关键问题,明确了制度设计和条款内容。这又对寄递企业、用户、邮政管理部门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寄递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包装管理制度

《办法》明确规定,寄递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包装管理制度,使用统一的商标、字号或者寄递详情单经营寄递业务的,商标、字号或者寄递详情单所属企业应当对邮件快件包装实行统一管理。

国家邮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办法》,寄递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包装物管理制度,采购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包装物,优先采用可重复使用、易回收利用的包装物,优化邮件快件包装,减少包装物的使用;鼓励寄递企业采购使用通过绿色产品认证的包装物,规定寄递企业通过宽度较小胶带、加强结构性设计、推广使用电子运单、选用尺寸合适的包装箱等措施减少包装物用量;针对一次性塑料产品替代、包装物中重金属含量和苯类溶剂残留管控等问题,明确企业责任,强化源头治理。此外,寄递企业应加强对协议用户的引导和管理,推动共同落实绿色包装要求。

同时,要求寄递企业按照环保、节约的原则,合理进行包装操作,不得过多缠绕胶带,尽量减少包装层数、空隙率和填充物;鼓励寄递企业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回收流程,对包装物进行回收再利用。

用户不宜提出过多缠绕胶带等要求

加强邮件快件包装管理,需要多方协同共治。《办法》的出台,对用户寄快递将产生什么影响?

国家邮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邮件快件包装涉及生产企业、寄递企业和用户等多方主体。用户是寄递服务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影响者,快递包装绿色治理离不开用户的配合和支持。

该负责人表示,用户应当遵守邮件快件包装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要求。《办法》规定,包装邮件快件应当坚持实用、安全、环保原则,符合寄递生产作业和保障安全的要求,节约使用资源,避免过度包装,防止污染环境。

用户应配合寄递企业落实有关要求。例如,对快递员依照规范进行的包装操作,用户不宜提出过多缠绕胶带等不合理的要求;自备包装物不符合规定,快递员要求更换或者代为更换的,用户不得拒绝或阻碍;对寄递企业投入使用的可循环包装物,收件人应当在取出内件后将可循环包装物归还快递员。

国家邮政局有关负责人呼吁广大用户积极参与、认真配合邮政管理部门和寄递企业的相关工作,便捷快递人人享有,绿色快递人人有责,共同为构建绿色快递、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要初步构建防止过度包装的长效机制

在防止过度包装上,邮政管理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

国家邮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推动出台快递业限制过度包装要求行业标准,结合行业实际进一步细化过度包装的认定依据,方便全行业操作执行;组织开展过度包装专项治理,争取利用一年的时间,有效遏制过度包装等违法违规行为,初步构建防止过度包装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常态化监管,不断提升寄递企业规范包装操作的意识和能力,营造抵制过度包装、避免过度包装的良好氛围。

据介绍,为落实《办法》,国家邮政局将出台配套规定,如落实《固废法》等上位法规定,强化有机衔接,研究出台行业生态环保信息报告、包装操作规范备案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同时严格行政执法,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指导各地邮政管理部门针对包装统一管理、使用符合标准包装、协议用户引导和管理、包装操作规范制定和备案、包装操作培训、避免过度包装、行业塑料污染治理等方面强化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持续抓好法律和规章规定的贯彻落实,确保相关规定在行业内落地生根。

为构建长效机制,国家邮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计划在2022年4月份,也就是《办法》生效实施一周年后,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强化实施监督,确保《办法》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