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要闻  正文

可穿戴设备火热背后的冷思考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1日 来源:电子信息产业网

导语: 16日,谷歌眼镜正式启动单日在线销售活动,1500美元的价格令人咋舌,但几小时内“棉花白款”谷歌眼镜便宣告售罄。在被称为“可穿戴设备之年”的2014年里,三星、索尼、英特尔等大佬们也纷纷跑马圈地,做好了“搏杀”可穿戴市场的...

可穿戴设备现在有多火?从笔者最近参与的几场关于可穿戴设备的论坛来看,现场的“爆满”以及听众的“疯狂”程度不亚于明星大腕的粉丝见面会。

16日,谷歌眼镜正式启动单日在线销售活动,1500美元的价格令人咋舌,但几小时内“棉花白款”谷歌眼镜便宣告售罄。在被称为“可穿戴设备之年”的2014年里,三星、索尼、英特尔等大佬们也纷纷跑马圈地,做好了“搏杀”可穿戴市场的准备。

各路巨头杀将出来,似乎预示着可穿戴设备大发展的时机已至,但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在技术发展、产品功能、商业模式、竞争格局尚处在探索和形成过程中时且不可盲目跟风、炒作概念。

可穿戴设备技术的核心是将无线连接功能嵌入到装有传感器的设备中,使得互联网、物联网连接起来,实现同后端的交互。在这方面,WiFi、蓝牙、NFC和GPS等无线技术虽然为可穿戴设备的连接提供了解决方案,但任何一项单一技术都无法满足未来连接的多样性需求,因此存在无线连接方案的集成整合问题,而这又在降低功耗、功能设计以及制作工艺方面增加了难度。

举个例子,如果用户想把智能手表中的监测数据通过WiFi上传至云端,在小屏、无屏的可穿戴设备上如何便捷、准确地输入WiFi密码进行连接呢?要知道,用户在这种精细化操作上的体验是极其敏感的,一次糟糕的细节体验很有可能会使可穿戴设备永久地躺在抽屉里。

相对于智能手机几千毫安的电池容量,可穿戴设备电池容量一般只有十几毫安,功耗的再优化与电池尺寸难以适应成为可穿戴设备面临的又一挑战。或许对于现在的智能手机用户来说,随时充电、每天充电可以接受,但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这无疑会给使用者带来麻烦。

有一名购买了智能手环的用户便曾向记者“吐槽”电池的“不给力”,据他反映,从最初4~5天一充点到后来一天一充电,几个月过后彻底充不进电。而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续航差成为令许多可穿戴设备使用者头疼的问题,而在用户看来,类似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类的可穿戴产品的电池至少要能坚持一个星期左右。

移动互联网时代,强调的是用户的体验以及参与感。可穿戴设备一定要跟服务、云、后台数据分析结合在一起才能有生存之路。如何根据用户的习惯、行为的分析,得出目标群体的需求,从而提供丰富的内容信息以及高质量、精准化、个性化、及时性的服务是关键。但这样一来需要从业者在掌握芯片、操作系统、关键器件等核心技术的同时,构建起集可穿戴设备产业生态系统,这无疑对生产企业尤其是创业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一点也正是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不看好谷歌眼镜等可穿戴设备的原因。他认为可穿戴设备行业的掘金是个复杂且系统性的问题,需要整条产业链配合操作,从目前我国可穿戴设备产业链来看,显然并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此外,纵观市场上主流的可穿戴产品,普遍价格不菲。根据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的报告显示,大多数人还没有购买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价格昂贵。在工艺、功能、设计和研发思路上,可穿戴设备并不像智能手机一样拥有标准化的零配件和解决方案,而且就目前来说国内产业链还未成熟,因此难以实现大规模商用化从而降低成本。

可穿戴设备从专业领域到消费领域的应用,成为大众电子消费品,是可穿戴设备的一次“革命”。在可穿戴设备为人们提供了广阔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应引起更多思考。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