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二维码  正文

智能化时代二维码技术应用前景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6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张欢欢/文

近年来,新技术快速更迭,智能化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也给我们带来全新的体验。物品编码作为万物互联的重要载体,是商品的全球唯一“身份证”和国际“通行证”。众多的编码数据构成物品编码数据库,把物品代码转化成一维条码、二维码,或者把物品代码存储在芯片上,实现物品信息的自动识别和采集,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无线互联互通。
 
二维码技术快速发展
随着物品编码技术的蓬勃发展,作为一维条码的衍生技术,二维码除了具有一维条码制作方便、价格低廉的特点外,还具有信息容量大、信息密度高、能够标识中文和图像等多种信息、保密防伪性强等优点。二维码凭借图案本身的优势提高了自身的可靠性。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对各行业的影响日益凸显,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加速,对应到目前数字化转型的切实需求,二维码正以数字化“架桥者”的角色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在精细化管理上初见成效的二维码,跑出了一条“看得见的路”。
在这个“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共同发展的时代下,二维码成为人与数据信息沟通的“桥梁”,在零售、金融、交通、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行业和实际生活应用场景中,二维码发挥着“平民化工具”的作用,实现人与物的交互。黑白相间的二维码已是生活中无可替代的存在,它将继续以“架桥者”的身份不断与新技术融合,成为影响中国各行业数字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二维码走进千家万户 开启便捷生活模式
当下,“扫码”对于老百姓来说已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人们可以直接扫描二维码,方便快捷。例如,外出旅游时,同行人员通过二维码建立一个群,将目的地信息制作成二维码,大家扫描后可快速打开地图进行导航,及时获取定位信息,实时了解当地的交通信息。去景点参观时,游客扫描二维码可获取景点介绍、参观路线等信息,也可链接到电子导游或语音导览服务,参观体验大大提升。在餐厅点餐时,顾客扫描桌面上的二维码查看菜单并下单,提高点餐效率;也可通过手机上的支付应用扫描商家提供的二维码进行支付。另外,个人联系信息可以被制作成二维码,方便他人快速扫码添加。顾客通过扫描商家提供的二维码,领取优惠券或参加活动,使商家活动的参与度大大提高。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一直以来是老百姓最重视的问题。以食品溯源为例,从食品生产源头为食品分配溯源二维码,食品生产商与质量认证机构分别为每种食品记录详细信息、认证状况等,并与分配的码进行关联。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只需手机扫码即可随时随地查询产品信息。企业内部人员也能随时进行产品追踪溯源管理,销售人员登录手机小程序,扫描产品码或纸箱码进行产品流向信息溯源,及时查看产品流向,信息查证后,与地理位置比对,验证是否窜货,并将信息上传内部平台,有效促进市场秩序管理。
 
人工智能时代 二维码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未来,二维码在零售、金融、交通、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行业的多个领域都存在巨大的潜在应用空间。而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业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成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基石。全面推行“免证办事”“一码通行”,利用二维码技术“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在提供更加便捷化和高效化服务的同时,不断提升和优化智能技术的发展。“赋码生活”不仅拓展了人们的生活领域,也能改变各行业的传统工作模式。通过加大二维码应用场景的“宽度”,拉伸二维码应用场景的“高度”,强化二维码与人脸识别和声纹识别等技术的“融合度”,大力推动数字化社会的发展,是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新方式的必经之路。
随着二维码的广泛应用,要想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和防伪能力,就要将传统的以黑白为基础配色的二维码加入色彩元素,提高单位图形中的信息量,做到多个二维码快速显示和识别,达到数据内容传输的目的。不断升级优化技术是必然趋势,尤其是在物联网的大背景下,将二维码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以实现物品信息的实时监管和数据信息的精细化运营。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壮大的情况下,二维码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二维码技术也可与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声纹识别等新技术融合,为人们提供更便利、更智能的服务。
二维码让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可靠的辨识基础,增进社会的信任度,提高社会的整体文明度,推动社会经济繁荣。二维码在智能时代的应用前景广阔;随着5G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二维码将继续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简单易用的条码符号,二维码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将迎来更多新的应用场景。
张欢欢
 作者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贵州分中心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24年第1期总第106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