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二维码  正文

二维码遭打击 NFC概念受益飘红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1日 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二维码不要随意扫”,是央视315晚会上提示的网银支付风险。

  近日,央行下发《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草案将严厉限制第三方支付账户转账额度和消费额度。

  对此,机构人士表示,“互联网金融相关的监管政策仍不明朗,政策干预可能会对行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3月17日开盘,互联网金融概念股跌幅居前,其中,与二维码相关的个股涨跌不一。截止到收盘,石基信息(002153.SZ)报收46.20元,涨跌幅-3.73%;新大陆(000997.SZ)报收18.29元,涨跌幅-0.33%;证通电子(002197.SZ)报收15.43元,涨幅2.66%。

  “证通电子、新大陆除了二维码支付设备外,也有NFC相关支付设备的储备。”券商研究人士表示,二维码支付业务被暂停,对相关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而NFC产业链则是收益最多的。

  3月17日,NFC概念股全线飘红。截止到收盘,新开普(300248.SZ)报收25.35元,涨幅5.63%;天喻信息(300205.SZ)报收27.88元,涨幅1.27%;恒宝股份(002104.SZ)报收17.97元,涨幅1.99%;东信和平(002017.SZ)报收18.80元,涨幅0.91%。

  多重打击

  以“风险隐患”的名义,暂停支付宝、腾讯的二维码支付业务。

  3月13日,央行下发紧急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介体)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暂停的还有条码(介体)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

  “央行此次暂停二维码支付与上一次证监会叫停余额宝存在本质区别。”券商研究人士认为,这次央行是要对业务的合规性、安全性进行总体评估,只是时间上的考量,并非停止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暂停没有时间表。

  对此,平安证券在其报告中表示,他们认为二维码支付就算没有判死刑或者无期徒刑,最起码也应该会是一个比较长的有期徒刑,期望二维码支付在短时间内(1至于3个月内)重启的概率不大。

  而在3月15日央视晚会上,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提示恶意二维码病毒感染风险,提示用户二维码不要随意扫。

  业内人士认为,从发布时间的紧密程度,以及内容的同步性来看,这背后并不是一家之言。

  中国移动支付的争夺大战也有望在年底前落下帷幕,在二维码支付被暂停之后,NFC或将成为收益产业链。

  今年1月,苹果获批了一项与NFC有关的移动支付专利技术,由此可见,预计今年三季度发布的iPhone6支持NFC的概率较大。

  平安证券在其报告中判断,2014年三季度,银联和电信运营商启动NFC手机支付大规模推广活动的概率也极大,“如果二维码支付的暂停到三季度之后,那么即使放开,二维码支付也很可能回天乏力。”

  如果二维码被长期暂停,NFC产业链则是受益最为明显的一方,新开普、天喻信息、恒宝股份、东信和平等NFC概念股或有投资机会,而证通电子、新大陆等POS企业除了二维码支付设备以外,也有NFC相关支付设备的储备。

  大势所趋

  “二维码支付是大势之趋,在我国市场的应用前景很广阔。”业内人士表示,普通支付方式主要有NFC、运营商计费、二维码、声波和手机刷卡器这些模式,其中二维码的发展势头迅猛。

  据央行公布的《201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501.58亿笔,金额1607.56万亿,同比分别增长21.92%和24.97%;移动支付业务16.74亿笔,金额9.64万亿,同比分别增长212.86%和317.56%。

  对此,券商人士表示,“通过今年年初,嘀嘀打车、快的打车之间的竞争,使得阿里巴巴、腾讯这两家互联网巨头又为移动支付的渗透率取得了硕果。”

  根据艾瑞咨询判断,到2015年移动支付的整体行业规模将达到5.26万亿,其中线下支付的占比达到1.3%,即683亿左右。

  对此,民生证券在其报告中表示,假设经过用户习惯的培养,NFC、二维码及声波支付能够平分这一市场,即整体二维码支付的市场空间在228亿左右,这与中国银联在线下布放POS机的市场规模相当。

  另外,针对二维码支付的安全性问题,有市场人士表示,“可以通过被读式二维码支付方式规避二维码病毒问题,以及通过Home键指纹识别技术,构架于软件层之外,通过硬件条件提高支付安全。”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